Return to Video

在科學界有「可重複性危機」嗎? —麥特.安弟柯

  • 0:06 - 0:11
    2011 年一組物理學家團隊
    宣布了一項驚人的發現
  • 0:11 - 0:13
    他們從日內瓦發射微中子
  • 0:13 - 0:16
    經過 730 公里後
    抵達義大利的偵測器
  • 0:16 - 0:21
    它的速度居然比光速快了六十奈秒
    ( 0.00000006 秒 )
  • 0:21 - 0:25
    經過六個月之後再次進行實驗
    仍然出現這個怪異的結果
  • 0:25 - 0:28
    研究人員並未慶祝這項物理界的革命
  • 0:28 - 0:31
    反而發表了一篇謹慎的論文:
    《微中子快過光速?不會吧!》
  • 0:31 - 0:35
    他們主張應該持續研究
    以解釋觀察到的異常現象
  • 0:35 - 0:41
    過了不久,他們發現錯誤的原因
    有一條光纖被接錯了
  • 0:41 - 0:46
    這個例子提醒我們
    真正的科學並不是只存在教科書中
  • 0:46 - 0:48
    事實上,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
  • 0:48 - 0:51
    不斷發布著最新的研究發現
  • 0:51 - 0:55
    並且透過論文,參與科學交流
  • 0:55 - 0:57
    學術發表可以激勵未來的研究
  • 0:57 - 0:59
    啟發新產品
  • 0:59 - 1:01
    或是告知政府決策
  • 1:01 - 1:05
    因此,相信已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
    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 1:05 - 1:07
    如果研究結論出錯
  • 1:07 - 1:09
    我們就必須承擔時間與資源的風險
  • 1:09 - 1:12
    甚至會由於錯誤的引導而危害健康
  • 1:12 - 1:14
    當研究成果特別重要時
  • 1:14 - 1:17
    通常會被其他的研究者進行再次檢驗
  • 1:17 - 1:19
    包括重新分析數據
  • 1:19 - 1:22
    或是重複進行整個實驗
  • 1:22 - 1:25
    例如前面提到的微中子事件
    在查出錯誤之前
  • 1:25 - 1:29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研究數據
    就被反覆地進行檢驗
  • 1:29 - 1:33
    很遺憾,目前沒有足夠的資源
    或是專業上的誘因
  • 1:33 - 1:39
    來複查每年發表的
    一百多萬篇科學論文
  • 1:39 - 1:43
    即使是能夠通過審核的論文,
    結果也無法讓人放心
  • 1:43 - 1:46
    最近的研究顯示
    數十篇已發表的藥物學論文中
  • 1:46 - 1:51
    只有不到 25% 的實驗結果夠被重現
  • 1:51 - 1:55
    其他科學領域的結果也有類似現象
  • 1:55 - 1:58
    研究結果無法重現,有很多種原因
  • 1:58 - 2:01
    錯誤可能隱藏在原始的實驗設計
  • 2:01 - 2:03
    執行過程,或是數據分析時
  • 2:03 - 2:05
    未知的研究變因
  • 2:05 - 2:08
    例如醫學研究中
    病人未揭露的病史
  • 2:08 - 2:12
    都可能讓其他患者
    無法出現同樣的結果
  • 2:12 - 2:16
    有時第二組研究人員
    不能重現實驗結果
  • 2:16 - 2:20
    只是因為他們無法得知
    先前的研究者如何進行實驗
  • 2:20 - 2:23
    然而,有些問題來自於
  • 2:23 - 2:26
    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系統性決策
  • 2:26 - 2:27
    研究者
  • 2:27 - 2:29
    僱用研究人員的機構
  • 2:29 - 2:31
    和發佈研究結果的科學期刊
  • 2:31 - 2:34
    被期望能夠經常發表重要的研究成果
  • 2:34 - 2:36
    重量級的研究論文
  • 2:36 - 2:37
    能使研究者升等
  • 2:37 - 2:39
    吸引媒體的興趣
  • 2:39 - 2:41
    以及確保得到重要的研究經費
  • 2:41 - 2:45
    所以研究者很少有意願
    去挑戰他們已有的重大發現
  • 2:45 - 2:48
    此外,幾乎沒有任何動機
  • 2:48 - 2:52
    會讓研究者願意公開
    「不支持原本假設」的研究結果
  • 2:52 - 2:57
    所以在發表的論文中
    研究結果大多能符合預期的假設
  • 2:57 - 3:00
    在極少數情況下甚至導致刻意造假
  • 3:00 - 3:05
    例如在 2013 年,某位研究者
    在兔血當中加入人血
  • 3:05 - 3:09
    製造假證據來證明
    他的愛滋病疫苗有效
  • 3:09 - 3:11
    對於學術成果
    「不發表就死亡」的心態
  • 3:11 - 3:15
    也可能使學術期刊的同儕審查制度
    變成一種折衷、妥協的過程
  • 3:15 - 3:17
    原本這項制度的初衷
    是要執行安全檢查
  • 3:17 - 3:20
    也就是讓專家檢視論文的潛在缺點
  • 3:20 - 3:21
    現今的論文審查系統
  • 3:21 - 3:24
    可能只有一至兩位審查委員參與
  • 3:24 - 3:26
    結果導致整個機制失靈
  • 3:26 - 3:29
    正如 1998 年一項研究所顯示的
  • 3:29 - 3:33
    在一篇論文中刻意插入八個弱點
  • 3:33 - 3:36
    後來只有 25%
    在審核過程中被發現
  • 3:36 - 3:41
    許多科學家正在努力提升
    其研究結果的可複製性
  • 3:41 - 3:43
    他們正在推廣
    要讓研究者的原始數據
  • 3:43 - 3:45
    實驗流程
  • 3:45 - 3:48
    以及分析技術都能更加開放
  • 3:48 - 3:51
    使得研究結果更容易被重現
  • 3:51 - 3:53
    同儕審查制度也應該更加強化
  • 3:53 - 3:57
    在論文出版之前
    更有效地進行汰弱留強
  • 3:57 - 4:00
    另外也應該減緩
    發表重大研究結果的壓力
  • 4:00 - 4:04
    轉而鼓勵更多學者發表
    不支持原始假設的論文
  • 4:04 - 4:09
    與目前的科學文獻相比
    過去這種情形其實經常發生
  • 4:09 - 4:12
    無論過去或是未來
    科學研究一定都會出現造假的情形
  • 4:12 - 4:15
    這是新知識累積過程的一部分
  • 4:15 - 4:18
    找到有效的方法
    增進研究結果的可重現性
  • 4:18 - 4:22
    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
    去除造假的研究成果
  • 4:22 - 4:25
    讓我們穩步邁向
    更多令人興奮的新發現
Title:
在科學界有「可重複性危機」嗎? —麥特.安弟柯
Description:

觀看完整課程:http://ed.ted.com/lessons/is-there-a-reproducibility-crisis-in-science-matt-anticole

學術發表可以激勵未來的研究,啟發新產品或是告知政府決策。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經過檢視的數十篇已發表的藥物學論文中,只有不到 25% 的實驗結果夠被重現 ——其他科學領域的結果也類似。我們應如何因應這個科學「不可重複性」的危機呢?麥特安弟柯將探討此事。

課程內容:麥特安弟柯。動畫製作:畢特安德賀爾。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Ed
Duration:
04:47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 Compare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