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想要創新? 請成為「現在主義者」

  • 0:01 - 0:03
    在2011年的三月十日,
  • 0:03 - 0:06
    我人在美國麻省劍橋的MIT媒體實驗室,
  • 0:06 - 0:10
    見了許多教授、學生與員工,
  • 0:10 - 0:11
    我們想要知道
  • 0:11 - 0:14
    我是否是下一任主任的適合人選。
  • 0:14 - 0:16
    那天的半夜,
  • 0:16 - 0:18
    強度高達九級的地震
  • 0:18 - 0:21
    重創了鄰近日本的太平洋沿岸,
  • 0:21 - 0:23
    我的妻子和家人當時都在日本。
  • 0:23 - 0:26
    當新聞開始湧入,
  • 0:26 - 0:28
    我感到非常恐慌。
  • 0:28 - 0:29
    我一邊看著新聞快報,
  • 0:29 - 0:32
    一邊聽著政府
  • 0:32 - 0:34
    與東京電力公司
  • 0:34 - 0:36
    官方的記者會轉播。
  • 0:36 - 0:40
    我知道某一個核電廠反應爐爆炸了,
  • 0:40 - 0:41
    而這些外洩的輻射雲
  • 0:41 - 0:43
    正朝著我們
  • 0:43 - 0:46
    僅兩百公里以外的家襲來,
  • 0:46 - 0:49
    轉播單位全然沒有提供
  • 0:49 - 0:51
    我們所希望得知的資訊。
  • 0:51 - 0:53
    我想知道反應爐的狀況,
  • 0:53 - 0:54
    以及輻射外洩的程度。
  • 0:54 - 0:57
    我的家人是否身處危險之中?
  • 0:57 - 1:00
    所以我循著自己的直覺,
  • 1:00 - 1:01
    那是當時我認為我該做的:
  • 1:01 - 1:03
    上網搜尋。
  • 1:03 - 1:05
    我想知道是否有辦法靠自己找到解答。
  • 1:05 - 1:07
    在網路上,我發現有許多人也和我一樣,
  • 1:07 - 1:09
    想知道現在的情況,
  • 1:09 - 1:11
    我們這群人就這樣形成了一個團隊,
  • 1:11 - 1:14
    我們自稱為「安全人員」(Safecast)
  • 1:14 - 1:15
    我們決定要嘗試去
  • 1:15 - 1:17
    測量輻射量
  • 1:17 - 1:18
    並把所得到的資料提供給社會大眾。
  • 1:18 - 1:20
    因為很明顯的政府
  • 1:20 - 1:23
    並沒有想提供資訊給我們的意思。
  • 1:23 - 1:24
    三年之後,
  • 1:24 - 1:28
    我們有一千六百萬筆的資料,
  • 1:28 - 1:30
    我們設計了自己的
    蓋革計數器 (測量輻射的儀器),
  • 1:30 - 1:32
    你自行下載那些設計,
  • 1:32 - 1:33
    然後連上系統。
  • 1:33 - 1:35
    我們有自行開發的APP顯示
  • 1:35 - 1:38
    日本大部分地區
    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輻射指數。
  • 1:38 - 1:40
    我們可以說是最全球成功的
  • 1:40 - 1:42
    由公民參與的自然科學計畫之一,
  • 1:42 - 1:44
    我們也創造了
  • 1:44 - 1:48
    最大的輻射測量的公開資料庫。
  • 1:48 - 1:50
    有趣的是,
  • 1:50 - 1:55
    (鼓掌) 謝謝,
  • 1:55 - 1:57
    是我們一群外行人,
  • 1:57 - 1:59
    完全不懂自己在幹嘛,
  • 1:59 - 2:01
    但能團結在一起,
  • 2:01 - 2:04
    做到那些非政府組織和政府單位,
  • 2:04 - 2:07
    完全做不到的事情。
  • 2:07 - 2:09
    我認為這必須歸功於
  • 2:09 - 2:11
    網路的力量。這不是僥倖,
  • 2:11 - 2:14
    也不是幸運,也不是因為個人,
  • 2:14 - 2:15
    因為一個災難事件,
  • 2:15 - 2:17
    讓我們連繫在一起沒錯,
  • 2:17 - 2:19
    但不一樣的是因為有網路,
  • 2:19 - 2:21
    讓我們有新的方法可以完成事情。
  • 2:21 - 2:22
    還有許多事情也正在發生,
  • 2:22 - 2:24
    我想談一下
  • 2:24 - 2:27
    這些新的準則。
  • 2:27 - 2:32
    還記得網路發明之前的生活嗎? (笑聲)
  • 2:32 - 2:34
    我就稱之 B. I. (網路元年前)
  • 2:34 - 2:37
    所以在 B.I. 時,生活很簡單,
  • 2:37 - 2:40
    事物在歐式空間,遵循著牛頓定律,
  • 2:40 - 2:42
    非常好預測。
  • 2:42 - 2:44
    人們甚至嘗試預測未來,
  • 2:44 - 2:46
    甚至經濟學家也是。
  • 2:46 - 2:49
    但突然有了網路,
  • 2:49 - 2:51
    世界突然變得非常複雜、
  • 2:51 - 2:54
    非常低廉、非常快速。
  • 2:54 - 2:56
    而那些我們奉為圭臬的
  • 2:56 - 2:58
    牛頓定律,
  • 2:58 - 3:00
    只能解釋日常的規則,
  • 3:00 - 3:01
    但在這個不可預測的世界中
  • 3:01 - 3:04
    我們發現,
  • 3:04 - 3:06
    大部分的人都在
  • 3:06 - 3:09
    用截然不同的定律準則在生活。
  • 3:09 - 3:12
    這就是我想討論的。
  • 3:12 - 3:13
    在網路紀元之前,如果你記得的話,
  • 3:13 - 3:15
    當我們想要提供服務,
  • 3:15 - 3:16
    你必須提供硬體、
  • 3:16 - 3:19
    系統,和軟體層,
  • 3:19 - 3:21
    可能得花上好幾百萬。
  • 3:21 - 3:23
    才能做的基本服務。
  • 3:23 - 3:25
    所以當要做任何事
    都必須好幾百萬美元,
  • 3:25 - 3:28
    你會去讀個工商管理碩士、
  • 3:28 - 3:29
    寫個計畫書、
  • 3:29 - 3:30
    從創投公司
  • 3:30 - 3:32
    或大公司找資金,
  • 3:32 - 3:34
    然後雇用設計師和工程師,
  • 3:34 - 3:35
    來製造產品。
  • 3:35 - 3:39
    這是網路紀元之前,B.I 的創業模型。
  • 3:39 - 3:42
    但有了網路之後,
  • 3:42 - 3:43
    創新的代價變低許多,
  • 3:43 - 3:46
    因為合作與分配的成本、
  • 3:46 - 3:49
    通訊的成本,以及摩爾定律,
  • 3:49 - 3:51
    讓嘗試新事物的代價
  • 3:51 - 3:53
    變得幾乎是零了。
  • 3:53 - 3:55
    所以才會有谷歌、臉書、雅虎等公司,
  • 3:55 - 3:57
    由那些根本沒按照規矩來的學生創立,
  • 3:57 - 3:58
    沒人同意他們可以創新——
  • 3:58 - 4:00
    不用任何人首肯,不需要別人講解,
  • 4:00 - 4:02
    他們只是一股腦的做出東西來,
  • 4:02 - 4:03
    賺到一些錢,
  • 4:03 - 4:05
    然後從中摸索出商業經營的方法,
  • 4:05 - 4:08
    或許之後再雇用一些工商管理碩士。
  • 4:08 - 4:10
    所以網路的產生
  • 4:10 - 4:11
    讓在軟體服務的創新,
  • 4:11 - 4:14
    從以往由MBA主導的創業模式,
  • 4:14 - 4:18
    變成由設計師與工程師主導。
  • 4:18 - 4:20
    並把創新帶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 4:20 - 4:22
    從學校宿舍到新創公司,
  • 4:22 - 4:23
    不需要大企業的介入。
  • 4:23 - 4:26
    那些無聊老舊的大企業,曾經擁有金錢,
  • 4:26 - 4:27
    能力和權力,現在不然。
  • 4:27 - 4:30
    我都知道這些網路公司的故事。
  • 4:30 - 4:33
    但同樣的事情,這也發生在其他地方。
  • 4:33 - 4:36
    讓我舉個例子,
  • 4:36 - 4:39
    在媒體實驗室,我們不只有做硬體,
  • 4:39 - 4:40
    我們從事各方面的研發。
  • 4:40 - 4:42
    我們做生物、硬體,
  • 4:42 - 4:45
    尼葛洛龐帝教授的名言所說
    「不展示成果就死」,
  • 4:45 - 4:49
    這是相對於傳統學術領域
    的格言「不出版就死」。
  • 4:49 - 4:53
    他也常說,展示的成果
    只需要成功一次即可。
  • 4:53 - 4:56
    因為我們做出的初始模型
    可以激發那些大公司
  • 4:56 - 4:57
    進而影響這個世界,創造出
  • 4:57 - 4:59
    像Kindle電子閱讀器和
  • 4:59 - 5:02
    樂高Mindstorms機器人等產品。
  • 5:02 - 5:04
    但今日,我們有能力
  • 5:04 - 5:06
    以非常低廉的成本創造出產品。
  • 5:06 - 5:09
    我想要改寫這個格言,
  • 5:09 - 5:10
    而且這是正式的官方聲明,
  • 5:10 - 5:13
    我要說:「不創造產品就死」。
  • 5:13 - 5:15
    你必須把東西做出來讓這世界看到,
  • 5:15 - 5:17
    那才算數。
  • 5:17 - 5:18
    有時會是由大公司做出,
  • 5:18 - 5:21
    然後另一位講者尼葛洛龐帝教授
    就能講講衛星的事。
  • 5:21 - 5:22
    (掌聲)
  • 5:22 - 5:23
    謝謝
  • 5:23 - 5:25
    但我們是可以靠自己達成的,
  • 5:25 - 5:28
    不需要靠大企業的幫助。
  • 5:28 - 5:31
    去年,我們送了一群學生去深圳
  • 5:31 - 5:34
    他們與當地的創業家
    一起坐在工廠的地板
  • 5:34 - 5:35
    真是很棒的經驗。
  • 5:35 - 5:36
    在那裏,
  • 5:36 - 5:38
    有生產製造的儀器,
  • 5:38 - 5:41
    他們不是在做
    初始模型或投影片簡報,
  • 5:41 - 5:43
    他們在微調那些製造的器材,
  • 5:43 - 5:46
    直接在製造的器材上實現創新。
  • 5:46 - 5:48
    工廠由那些設計師操控,
  • 5:48 - 5:50
    設計師就在工廠之中。
  • 5:50 - 5:52
    所以你可以
  • 5:52 - 5:53
    走到小賣場,
  • 5:53 - 5:56
    馬上看到完成的手機。
  • 5:56 - 5:58
    所以不像在矽谷Palo Alto的孩子,
  • 5:58 - 6:00
    忙著架設新的網站。
  • 6:00 - 6:02
    在深圳地孩子在製作新的手機,
  • 6:02 - 6:05
    他們研發新手機就像矽谷的孩子
  • 6:05 - 6:06
    造新網站一樣。
  • 6:06 - 6:08
    所以在那手機的創新之蓬勃,
  • 6:08 - 6:10
    有如熱帶雨林。
  • 6:10 - 6:12
    他們就是製造手機,
  • 6:12 - 6:14
    到小賣場賣一些手機。
  • 6:14 - 6:16
    再看看別人的產品,調整,
  • 6:16 - 6:19
    再做一千多個,拿去賣。
  • 6:19 - 6:21
    這跟軟體業不是很像嗎?
  • 6:21 - 6:22
    這很像是一個很敏捷的軟體開發模式,
  • 6:22 - 6:25
    測試,重新來過,
  • 6:25 - 6:27
    當你以為這只能適用於軟體,
  • 6:27 - 6:30
    深圳的孩子已經將他應用在硬體了。
  • 6:30 - 6:31
    我實驗室下一個研究人員,我希望
  • 6:31 - 6:33
    就是來自那些深圳的研發人員之一。
  • 6:33 - 6:34
    從剛剛的例子,
  • 6:34 - 6:36
    我們看到把研發推到一個新的境界。
  • 6:36 - 6:38
    我們討論3D列印等新技術,
  • 6:38 - 6:40
    那很棒,但這是Limor
  • 6:40 - 6:43
    她是我們最好的研究生之一,
  • 6:43 - 6:45
    她正站在一個三星泰科
  • 6:45 - 6:47
    自動電路板設計機
  • 6:47 - 6:50
    這玩意能在一小時內把2萬3千的零組件
  • 6:50 - 6:52
    焊接到電路板上。
  • 6:52 - 6:54
    這是盒裝的工廠,
  • 6:54 - 6:57
    以往需要滿工廠的工人
  • 6:57 - 6:58
    用手工組裝完成的工作,
  • 6:58 - 7:00
    她只需要這個位於紐約的小盒子,
  • 7:00 - 7:01
    就可輕易完成。
  • 7:01 - 7:02
    她不需要去到深圳,
  • 7:02 - 7:03
    就可以生產產品。
  • 7:03 - 7:06
    她只要買下這個盒子就可以生產,
  • 7:06 - 7:08
    所以生產、創新的成本、
  • 7:08 - 7:11
    製造初始模型的成本、分配、製造、硬體,
  • 7:11 - 7:12
    都變得非常低廉。
  • 7:12 - 7:14
    創新已經被推往這個新的境界,
  • 7:14 - 7:17
    學生與新創公司就可以自行製造。
  • 7:17 - 7:19
    這東西還很新,但一定會變成主流,
  • 7:19 - 7:20
    也會產生許多改變,
  • 7:20 - 7:23
    就像網路改變了軟體業。
  • 7:23 - 7:26
    Sorona是杜邦發展出的一個程序,
  • 7:26 - 7:29
    使用基因工程改造的微生物,
  • 7:29 - 7:33
    將玉米轉製成聚酯纖維,
  • 7:33 - 7:35
    這製程的效率比
    化石燃料方法增進了30%,
  • 7:35 - 7:39
    且對環境更為友善。
  • 7:39 - 7:40
    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
  • 7:40 - 7:42
    創造出了許多
  • 7:42 - 7:44
    很好的嶄新機會。
  • 7:44 - 7:46
    在化學、計算、記憶體上都有應用。
  • 7:46 - 7:49
    應用層面很廣,很明顯地在醫學方面也是,
  • 7:49 - 7:51
    但或許我們也可以應用在生產
  • 7:51 - 7:52
    與製造方面。
  • 7:52 - 7:56
    可是問題是,Sorona的研發
    投入了四億美金,
  • 7:56 - 7:57
    耗費了七年才完成。
  • 7:57 - 8:00
    這似乎讓你想起古早的
    大型主機那個年代,
  • 8:00 - 8:03
    但事實上,在生物工程領域,
  • 8:03 - 8:04
    創新的成品也在降低中。
  • 8:04 - 8:06
    這是一個桌上型的基因測序儀,
  • 8:06 - 8:10
    曾經,要定序基因需要
    花上好幾百萬的資金。
  • 8:10 - 8:12
    現在你只需要一個桌機,
  • 8:12 - 8:14
    孩子們在學校宿舍就可以做。
  • 8:14 - 8:16
    這是一個名叫"Gen9"的基因組合器,
  • 8:16 - 8:18
    現在當你試圖合成一個基因時,
  • 8:18 - 8:20
    某個在工廠的人,
  • 8:20 - 8:22
    會以手動的方式使用吸量管將材料混合,
  • 8:22 - 8:24
    在一百個鹼基對中就會出現一個錯誤,
  • 8:24 - 8:27
    而且需要投注很長的時間以及可觀的金錢。
  • 8:27 - 8:28
    這個嶄新的儀器,
  • 8:28 - 8:30
    在一個晶片上組裝基因,
  • 8:30 - 8:32
    不會在一百個鹼基對中就出現一個錯誤,
  • 8:32 - 8:34
    而是在一萬個鹼基對中才會有一個錯誤。
  • 8:34 - 8:37
    在這個實驗室裡,我們將具有全世界
  • 8:37 - 8:39
    一年的基因合成容量,
  • 8:39 - 8:41
    一年兩億鹼基對。
  • 8:41 - 8:44
    這有點類似我們從手工製的
  • 8:44 - 8:46
    電晶體收音機,
  • 8:46 - 8:47
    到英特爾的奔騰處理器。
  • 8:47 - 8:50
    這將會成為生物工程界的奔騰處理器。
  • 8:50 - 8:52
    將生物工程帶到
  • 8:52 - 8:54
    學校宿舍與新創公司伸手可及之處。
  • 8:54 - 8:57
    所以這個現象我們在軟體、硬體,
  • 8:57 - 8:59
    也在生物工程領域發生。
  • 8:59 - 9:01
    所以當我們想到創新,
    這會是一個新的基本方法。
  • 9:01 - 9:04
    由基層出發,人人都有機會,
  • 9:04 - 9:06
    會很混亂,很難控制。
  • 9:06 - 9:09
    這並不是件壞事,但和以往截然不同。
  • 9:09 - 9:11
    我認為過往適用於大型機構的
  • 9:11 - 9:13
    的原則將不再適用。
  • 9:13 - 9:14
    現在大部分的人將會在不同的
  • 9:14 - 9:17
    原則下運作。
  • 9:17 - 9:20
    《拉力,讓好事更靠近》這本書中,
    我最喜歡的原則
  • 9:20 - 9:23
    是它提出從網路中
  • 9:23 - 9:24
    提取出(Pull)你所需的資源的概念。
  • 9:24 - 9:26
    這樣一來我們不須處理所有雜務,
  • 9:26 - 9:28
    不須將資源集中存放。
  • 9:28 - 9:31
    以我們的安全人員(Safecast)的故事為例,
  • 9:31 - 9:32
    在地震發生時我毫無相關的知識,
  • 9:32 - 9:34
    但我找到了尚恩,
  • 9:34 - 9:36
    尚恩是駭客空間社群的管理者,
  • 9:36 - 9:38
    還有彼得,是類比硬體的駭客,
  • 9:38 - 9:40
    製造了我們第一個蓋格計數器。
  • 9:40 - 9:42
    還有丹,在三浬島核災之後,
  • 9:42 - 9:45
    製造了三浬島監視系統。
  • 9:45 - 9:47
    這些我在事件發生之前
  • 9:47 - 9:50
    根本找不到的人才,
  • 9:50 - 9:53
    但我卻在網路上即刻的
    網羅到他們,這樣或許更好。
  • 9:53 - 9:55
    我本身從大學輟學三次,
  • 9:55 - 9:57
    所以我非常感同身受,
  • 9:57 - 9:58
    學習比教育更重要。
  • 9:58 - 10:00
    對我來說,教育是別人給予你的,
  • 10:00 - 10:03
    但學習是你為自己所做的。
  • 10:03 - 10:07
    (掌聲)
  • 10:07 - 10:09
    我可能有點主觀,但那感覺就好像,
  • 10:09 - 10:13
    他們總要你記下所有百科全書的內容
  • 10:13 - 10:15
    才能讓你自己摸索跟玩樂。
  • 10:15 - 10:19
    對我來說,我手機裡就有維基百科,
  • 10:19 - 10:21
    但感覺它們預設
  • 10:21 - 10:22
    你在某山峰的頂端,
  • 10:22 - 10:25
    只有你自己和一隻二號鉛筆,
  • 10:25 - 10:26
    然後嘗試解決問題。
  • 10:26 - 10:28
    但事實上你永遠都會有網路連線。
  • 10:28 - 10:30
    你也永遠都會有朋友幫忙。
  • 10:30 - 10:32
    你可以在需要的時候
    隨時查詢維基百科。
  • 10:32 - 10:36
    你所需要學習的就是「如何去學習」。
  • 10:36 - 10:38
    在安全人員的例子,三年前
  • 10:38 - 10:40
    由一群外行人所組成。
  • 10:40 - 10:42
    現在我敢說我們的團隊
    比任何其他組織,
  • 10:42 - 10:45
    更了解如何收集跟
  • 10:45 - 10:48
    發佈數據和
  • 10:48 - 10:51
    做公民的科學研究。
  • 10:51 - 10:52
    羅盤比地圖更有用。
  • 10:52 - 10:55
    這個概念是因為撰寫計畫,
  • 10:55 - 10:59
    和建構藍圖是非常高成本的,
  • 10:59 - 11:02
    而且並不是非常精確或實用。
  • 11:02 - 11:05
    在安全人員的故事中,我們知道必須收集數據。
  • 11:05 - 11:07
    我們知道想要公布數據。
  • 11:07 - 11:10
    我們並沒有嘗試提出任何具體方案,
  • 11:10 - 11:13
    我們先想:喔! 我們得有一些蓋格計數器。
  • 11:13 - 11:14
    喔! 蓋格計數器不夠用了。
  • 11:14 - 11:16
    那我們來製造吧。探測器不夠,
  • 11:16 - 11:19
    那我們可以做一些行動的蓋格計數器,
  • 11:19 - 11:21
    我們有志願者可以載運那些計數器。
  • 11:21 - 11:23
    我們資金不夠,那我們到
    資金籌募網站Kickstarter籌錢。
  • 11:23 - 11:25
    我們當時並沒有全盤規劃,
  • 11:25 - 11:26
    但我們有一個非常強的羅盤指引方向。
  • 11:26 - 11:28
    我們最終達到了我們的目標。
  • 11:28 - 11:30
    對我來說,這和敏捷軟體開發非常類似。
  • 11:30 - 11:33
    但這羅盤的概念非常重要。
  • 11:33 - 11:35
    所以我認為好消息是
  • 11:35 - 11:39
    雖然現今世界非常的複雜,
  • 11:39 - 11:41
    但你所需做的卻非常簡單。
  • 11:41 - 11:44
    我認為必須停止認為:
  • 11:44 - 11:46
    你必須計畫周全,
  • 11:46 - 11:47
    你必須有足夠的庫存,
  • 11:47 - 11:48
    你需要做好足夠的準備。
  • 11:48 - 11:51
    你所需的是專注在彼此連結,
  • 11:51 - 11:53
    持續學習,
  • 11:53 - 11:55
    保持覺察,
  • 11:55 - 11:57
    和活在當下。
  • 11:57 - 12:00
    我不喜歡「未來主義者」這字眼,
  • 12:00 - 12:05
    我認為我們必須成為「現在」主義者,
  • 12:05 - 12:07
    就像我們現在這樣。
  • 12:07 - 12:09
    謝謝。
  • 12:09 - 12:13
    (掌聲)
Title:
想要創新? 請成為「現在主義者」
Speaker:
伊藤穰一
Description:

伊藤穰一向觀眾提問:「還記得網路發明以前的世界嗎?」、「還記得人們總是想要預測未來嗎?」在這個吸引人的演說中,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的主管伊藤不談對未來的預測,但與我們分享一個全新的動力來源:快速地創造和不斷的進步,不須等待別人的首肯或證明你的想法是對的。這種由基層出發的創新,我們在許多有趣和充滿未來性的應用中都可以看到。這一切都從保持開放與「當下」對周遭事物的覺察開始。別做一個未來主義者,演講者建議我們:做一個「現在主義者」。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2:31
  • Hi,

    Thanks for translating this so quickly. However, the title, speaker name, and description are yet to be completed.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