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災難後,機器人要來拯救大家!

  • 0:01 - 0:06
    每年超過百萬人死於災難。
  • 0:06 - 0:11
    二百五十萬人
    永久傷殘或流離失所,
  • 0:11 - 0:15
    受災社區要花
    二三十年重建恢復,
  • 0:15 - 0:18
    還有大量的經濟損失。
  • 0:19 - 0:23
    如果你能將
    初始應變時間縮短一天,
  • 0:23 - 0:27
    就能加快整體恢復時間
  • 0:27 - 0:30
    一千天,即三年。
  • 0:30 - 0:32
    這要如何達成?
  • 0:32 - 0:34
    如果第一批救災人員
    能進入災區、拯救生命、
  • 0:34 - 0:37
    減輕各種危險造成的災害,
  • 0:37 - 0:39
    那麼其他團體就能進入
  • 0:39 - 0:42
    恢復供水、供電、搶修道路,
  • 0:42 - 0:45
    也就是說之後
    施工人員及保險公司
  • 0:45 - 0:48
    都可以進入重建房子,
  • 0:48 - 0:51
    也就是說你能恢復經濟,
  • 0:51 - 0:56
    甚至還能變得更好,
    更有能力應變下一場災害。
  • 0:58 - 1:00
    一家大保險公司告訴我
  • 1:00 - 1:05
    如果他們能早一天
    處理屋主的索賠,
  • 1:05 - 1:06
    就能讓屋主
  • 1:06 - 1:09
    早六個月修好房屋。
  • 1:10 - 1:12
    這就是為什麼
    我要做「救災機器人學」,
  • 1:12 - 1:17
    因為機器人能讓災難更快消失。
  • 1:18 - 1:20
    現在你們已經看到其中幾種了。
  • 1:20 - 1:22
    這些是無人機。
  • 1:22 - 1:24
    這裡有兩種無人機:
  • 1:24 - 1:26
    一種叫旋翼機,又稱蜂鳥;
  • 1:26 - 1:28
    一種是定翼機,又叫隼。
  • 1:28 - 1:31
    這兩種自 2005 年
    颶風卡崔娜以後
  • 1:31 - 1:33
    已被廣泛使用。
  • 1:33 - 1:36
    我跟大家展示一下
    這種蜂鳥旋翼機如何運作。
  • 1:36 - 1:39
    這是結構工程師的夢啊!
  • 1:39 - 1:43
    這些能從不同角度看受損狀況,
    是你無法從地面用望遠鏡
  • 1:43 - 1:45
    或從衛星圖,
  • 1:45 - 1:48
    或從任何高一點的飛行角度看到。
  • 1:49 - 1:53
    但不只是結構工程師
    及保險公司有這樣的需求。
  • 1:53 - 1:55
    你還能從這種定翼機,
    這個隼看到東西。
  • 1:55 - 1:59
    這個隼能拿來做地理空間調查。
  • 1:59 - 2:02
    你能把成像組合起來
  • 2:02 - 2:03
    得到立體影像重建。
  • 2:03 - 2:08
    這兩種機器人都曾用於
    華盛頓州的奧所山崩上,
  • 2:08 - 2:10
    因為很大的問題出在
  • 2:10 - 2:13
    瞭解這場災難的
    地理空間及水文狀況,
  • 2:13 - 2:14
    而不是搜救。
  • 2:14 - 2:17
    搜救隊伍已控制情況,
  • 2:17 - 2:18
    也很清楚知道他們要做什麼。
  • 2:18 - 2:22
    但更大的問題是河水及山崩
    可能會毀了他們,
  • 2:22 - 2:23
    並淹沒救災人員。
  • 2:23 - 2:27
    這不只對救災人員造成挑戰,
    並造成財物損失,
  • 2:27 - 2:31
    這還對將來在華盛頓州
  • 2:31 - 2:32
    那一帶的釣鮭魚活動造成威脅。
  • 2:32 - 2:35
    所以他們需要知道情況。
  • 2:35 - 2:37
    在七個小時內,從阿靈頓出發,
  • 2:37 - 2:42
    從事故指揮所開車到現場、
    飛無人機、
  • 2:42 - 2:46
    處理數據、
    開車回阿靈頓的指揮所,
  • 2:46 - 2:47
    只花了七個小時。
  • 2:47 - 2:51
    我們在七個小時內
    就給他們數據,
  • 2:51 - 2:55
    用其他方法要花兩三天——
  • 2:55 - 2:57
    而且是更高的解析度。
  • 2:57 - 2:58
    這改變了局勢。
  • 3:00 - 3:02
    而且不要只想到無人機。
  • 3:02 - 3:04
    我是說,它們是很迷人,
    但你要記住,
  • 3:05 - 3:08
    80% 的世界人口住在水邊,
  • 3:08 - 3:11
    意指我們關鍵的
    基礎建設都在水下,
  • 3:11 - 3:14
    我們無法進入的地方,
    像橋梁或是類似的東西。
  • 3:14 - 3:17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
    無人駕駛的海陸兩棲車,
  • 3:17 - 3:21
    你們已經看到的其中一種,
    沙霸,方型海豚。
  • 3:21 - 3:24
    它可以進入水下,使用聲納。
  • 3:24 - 3:26
    為什麼兩棲車這麼重要?
  • 3:26 - 3:29
    為什麼它們真的非常重要?
  • 3:29 - 3:31
    它們都被忽視了。
  • 3:31 - 3:33
    想想日本海嘯。
  • 3:33 - 3:37
    650 公里的沿海地區被徹底摧毀,
  • 3:37 - 3:42
    比美國的颶風卡崔娜
    所破壞的沿岸區還大兩倍。
  • 3:42 - 3:46
    你在談的是你的橋梁、
    你的管線、你的港口——全沒了。
  • 3:46 - 3:48
    如果你沒有港口,
  • 3:48 - 3:51
    你就沒有辦法
    運進足夠的救災物資
  • 3:51 - 3:52
    以支援災民。
  • 3:52 - 3:55
    這在海地地震
    就造成很大的問題。
  • 3:56 - 3:58
    所以我們需要兩棲車輛。
  • 3:58 - 4:00
    現在我們從沙霸的角度
  • 4:00 - 4:02
    看他們看到的東西。
  • 4:02 - 4:04
    我們在搶救一座漁港。
  • 4:04 - 4:10
    我們能用沙霸的聲納系統
    在四小時內重新開放那座漁港。
  • 4:10 - 4:12
    那座漁港被告知要六個月
  • 4:12 - 4:15
    才能找到一組潛水員下去看,
  • 4:15 - 4:18
    而且潛水員還要花兩個星期。
  • 4:18 - 4:20
    他們會因此錯過秋季魚汛,
  • 4:20 - 4:24
    那塊區域主要的經濟來源,
    有點像麻省的勝地「鱈魚角」。
  • 4:24 - 4:27
    自動兩棲車非常重要。
  • 4:27 - 4:30
    但是你知道嗎,
    我展示給大家看的機器人都很小,
  • 4:30 - 4:34
    那是因為機器人不做人做的事。
  • 4:34 - 4:36
    他們去人到不了的地方。
  • 4:36 - 4:39
    有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步足」。
  • 4:39 - 4:42
    無人駕駛的地面車輛都特別小,
  • 4:42 - 4:43
    所以步足
  • 4:43 - 4:45
    (笑聲)
  • 4:45 - 4:46
    跟步足打個招呼吧!
  • 4:46 - 4:49
    (笑聲)
  • 4:50 - 4:53
    步足在紐約世貿恐襲中
    被大量使用,
  • 4:53 - 4:55
    搜索 1、 2 及 4 號大樓。
  • 4:55 - 5:00
    你爬進廢墟、繞繩下降,
    進入位於深處的空間。
  • 5:00 - 5:05
    從步足的眼光看紐約世貿,
    看一下這個。
  • 5:05 - 5:10
    你在談的是你不能用
    人或狗來處理的災難,
  • 5:10 - 5:12
    而且還在燃燒。
  • 5:12 - 5:16
    能到地下室找生存者的唯一希望,
  • 5:16 - 5:18
    你得通過燃燒的火場。
  • 5:18 - 5:22
    現場非常熱,某個機器人的履帶
    都開始熔化脫落。
  • 5:23 - 5:26
    機器人不能取代人或狗,
  • 5:26 - 5:28
    或蜂鳥或隼或海豚等無人機。
  • 5:29 - 5:31
    他們做新的事。
  • 5:31 - 5:36
    他們以創新的方法
    幫助救難人員及專家。
  • 5:36 - 5:41
    但是最大的問題
    不是把機器人做得更小。
  • 5:41 - 5:43
    也不是把他們弄得更耐熱。
  • 5:43 - 5:45
    也不是加更多的感應器。
  • 5:45 - 5:48
    最大的問題是數據,
    是資訊學,
  • 5:48 - 5:52
    因為這些人需要
    在適當的時間取得正確的資料。
  • 5:52 - 5:58
    如果專家能立刻從機器人
    取得數據不是很棒嗎?
  • 5:58 - 6:01
    不用浪費時間開車到現場,
  • 6:01 - 6:04
    所以無論是誰在那,
    都可以用網路操縱機器人。
  • 6:04 - 6:05
    好好想一下。
  • 6:05 - 6:09
    想一下載了化學品的火車
    在郊區縣城脫軌。
  • 6:09 - 6:13
    你想這機率有多高,
    你的專家、化學工程師、
  • 6:13 - 6:14
    你的鐵路運輸工程師,
  • 6:15 - 6:19
    剛好就在那個縣城,
    還受過無人機訓練?
  • 6:19 - 6:21
    大概是零吧?
  • 6:21 - 6:23
    所以我們用這種介面
  • 6:23 - 6:28
    讓大家使用機器人,
    無須知道他們在用哪種機器人,
  • 6:28 - 6:31
    或根本不用知道
    他們有沒有在用機器人。
  • 6:32 - 6:38
    機器人給你的、
    給專家的是數據。
  • 6:38 - 6:42
    問題變成:
    誰在什麼時候拿到什麼數據?
  • 6:42 - 6:46
    有一個方法是把所有的數據
    送給每一個人,
  • 6:46 - 6:47
    讓他們自己選。
  • 6:47 - 6:51
    這個方法的問題是
    這樣會讓網路超載,
  • 6:51 - 6:54
    最糟的是,這還會讓
  • 6:54 - 6:59
    試著得到那塊數據的人
    認知能力不勝負荷。
  • 6:59 - 7:03
    他們做的決定會改變一切。
  • 7:04 - 7:07
    所以我們必須考慮那種挑戰。
  • 7:07 - 7:08
    所以數據才是大問題。
  • 7:08 - 7:11
    再回頭來看世界貿易中心,
  • 7:11 - 7:15
    我們試著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讓步足在深入廢墟後
  • 7:15 - 7:17
    才記錄下數據,
  • 7:17 - 7:20
    因為那是坍塌搜救專隊
    說他們要的。
  • 7:21 - 7:23
    那時候我們不知道
  • 7:23 - 7:26
    土木工程師會很愛、
  • 7:26 - 7:28
    很需要我們在進入廢墟時
  • 7:28 - 7:33
    錄下來的箱型梁序號、地點。
  • 7:33 - 7:35
    我們錯失了珍貴的數據。
  • 7:35 - 7:37
    所以挑戰是得到所有的數據,
  • 7:37 - 7:39
    及把數據送到對的人手上。
  • 7:39 - 7:42
    現在還有另一個原因。
  • 7:42 - 7:44
    我們得知某些建築物,
  • 7:44 - 7:47
    像是學校、醫院、市政廳等,
  • 7:47 - 7:54
    在整個救災反應期,
    要被不同的單位檢查四次,
  • 7:54 - 7:57
    現在我們來看,如果我們能從機器人
    得到數據給大家共用,
  • 7:57 - 8:02
    我們不但能縮短反應期各個階段
  • 8:02 - 8:04
    以縮短反應時間,
  • 8:04 - 8:08
    我們現在還能開始
    同時進行不同反應。
  • 8:08 - 8:10
    每個人都能看到數據。
  • 8:10 - 8:11
    我們可以用那種方法縮短。
  • 8:12 - 8:15
    所以說真的,
    「救災機器人」學是個誤稱。
  • 8:16 - 8:18
    這跟機器人無關。
  • 8:18 - 8:20
    這跟數據有關。
  • 8:20 - 8:24
    (掌聲)
  • 8:24 - 8:26
    所以我給大家的挑戰是,
  • 8:26 - 8:28
    下一次你聽到某個災難,
  • 8:28 - 8:29
    去找機器人。
  • 8:29 - 8:33
    他們可能在地下,
    可能在水下,
  • 8:33 - 8:34
    也可能在天上,
  • 8:34 - 8:36
    但是它們應該就在那兒。
  • 8:36 - 8:37
    去找機器人,
  • 8:37 - 8:40
    因為機器人要來拯救大家了!
  • 8:40 - 8:46
    (掌聲)
Title:
災難後,機器人要來拯救大家!
Speaker:
羅蘋.墨菲
Description:

災難來襲,誰會最先到達現場?機器人第一個出現的情景愈來愈常見。羅蘋.墨菲在實驗室裡建造會飛天、會鑽地、會游泳、還會爬行災難現場的機器人,幫助消防隊員及救難人員安全拯救更多生命,並幫助社區節省三年時間,重回原來的生活。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08:59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