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從疾病導向醫學到預防醫學 | 阿卜杜勒・阿巴斯 | TEDxParis

  • 0:05 - 0:08
    某個場景總是引起我的注意:
  • 0:09 - 0:12
    我生病了,我打電話給醫師,
  • 0:13 - 0:16
    預約隔天看診。
  • 0:18 - 0:21
    那天,除了觀察外
    沒有其他處置。
  • 0:21 - 0:23
    因為他無法做抽血檢查,
  • 0:23 - 0:26
    但又懷疑二或三個可能的感染,
  • 0:26 - 0:30
    因此,他開給我一帖廣效治療,
  • 0:30 - 0:32
    涵蓋所有可能診斷。
  • 0:32 - 0:35
    儘管他試著替我治療,
  • 0:35 - 0:38
    但治療無效,因此下次門診
    換另種處方。
  • 0:38 - 0:41
    接著,他要我抽血檢查,
  • 0:41 - 0:44
    我在第三天早上做完檢查,
  • 0:44 - 0:47
    第四天收到結果。
  • 0:47 - 0:49
    接著要看醫師,
  • 0:49 - 0:53
    第五天,我第二次
    帶著我的檢查結果回到診間。
  • 0:53 - 0:55
    而身體需要多久時間
  • 0:55 - 0:57
    對感染做出反應?
  • 0:57 - 0:59
    幾小時。
  • 0:59 - 1:01
    我們需要了解發生什麼事的資訊
  • 1:01 - 1:04
    可以在幾個小時內,
    從我們的血液中取得。
  • 1:04 - 1:07
    儘管醫師只能在五天後
  • 1:07 - 1:09
    才能著手取得資訊。
  • 1:10 - 1:13
    這太久了且沒效率,也很花錢。
  • 1:14 - 1:18
    在里爾大學準備博士論文期間,
  • 1:19 - 1:22
    我總是想像大型檢查實驗室
  • 1:22 - 1:25
    有點像 80 年代的電話亭——
  • 1:26 - 1:30
    這是為 30 歲以上的人
    做的比喻——
  • 1:30 - 1:35
    我認為醫學檢查會循著
    相同道路前進,
  • 1:35 - 1:41
    最終人們能在家裡替自己檢查。
  • 1:41 - 1:42
    當時我所不知道的是,
  • 1:42 - 1:44
    因為
  • 1:44 - 1:49
    儘管懷孕自我檢驗
    在 1970 年後就商業化,
  • 1:49 - 1:51
    直到 2013 年,
  • 1:51 - 1:54
    我們才將這概念應用在感染症上。
  • 1:56 - 2:00
    博士畢業,及在加州大學
    一段時間之後,
  • 2:00 - 2:01
    我去了華盛頓大學,
  • 2:01 - 2:04
    在那裡我專注在讓自我檢驗成形。
  • 2:04 - 2:08
    當時我知道有兩個主要難題,
  • 2:08 - 2:11
    阻止這技術的普及。
  • 2:11 - 2:13
    首先是靈敏度。
  • 2:15 - 2:17
    多數感染症中,
  • 2:17 - 2:20
    我們能偵測的分子濃度都很低,
  • 2:20 - 2:23
    因此需要敏感度非常高的檢驗。
  • 2:23 - 2:27
    因為這問題,
    第一個家庭自我檢驗
  • 2:27 - 2:29
    直到 2012 年
    才在美國授權上市,
  • 2:29 - 2:32
    那是檢測愛滋病的。
  • 2:32 - 2:34
    此外,從法國剛剛傳來好消息,
  • 2:34 - 2:37
    只要再幾週就能商業化了。
  • 2:39 - 2:41
    這些檢測的問題,
  • 2:41 - 2:46
    在於是以長方形紙條為基礎製作,
  • 2:46 - 2:49
    使天生靈敏度就受限。
  • 2:50 - 2:52
    此外,愛滋病檢驗
  • 2:52 - 2:55
    在感染三個月後使用才有效,
  • 2:55 - 2:58
    因為必須給病毒
    足夠的時間自我複製,
  • 2:58 - 3:01
    其濃度才夠;
  • 3:01 - 3:02
    而此時病毒在體內肆虐。
  • 3:02 - 3:06
    因此,為避免浪費這段時間,
  • 3:06 - 3:10
    以及成功偵測非常低的濃度,
  • 3:10 - 3:14
    我們在去年發展出不同的方法。
  • 3:15 - 3:19
    一如繼往,真正的科技挑戰
  • 3:19 - 3:21
    並不是找出問題解決方案,
  • 3:21 - 3:23
    而是找出簡單的方案。
  • 3:23 - 3:26
    因此,不把紙剪成長方形,
  • 3:26 - 3:32
    我們剪成多角的星星形狀,
  • 3:32 - 3:37
    根據原理,將檢體
    放到星型試紙中心,
  • 3:37 - 3:41
    檢體內的分子會自動分開。
  • 3:41 - 3:45
    以血液來說,你可以看到
    紅血球朝某一角前進,
  • 3:45 - 3:49
    如果病人被感染,
    病毒就會朝另一角。
  • 3:49 - 3:54
    分離後,病毒會
    從中心向角落移動。
  • 3:55 - 3:56
    在試紙頂點,
  • 3:56 - 4:00
    水分很快蒸發,留下聚在一起的病毒。
  • 4:00 - 4:02
    這聚集現象
  • 4:02 - 4:05
    可以大大增加病毒濃度,
  • 4:05 - 4:08
    這樣,我們試驗的靈敏度
  • 4:08 - 4:11
    是傳統方法的十億倍。
  • 4:13 - 4:17
    一旦病毒在試紙終點,
    我們就能偵測到,
  • 4:17 - 4:19
    要做到這點,需要用到抗體。
  • 4:19 - 4:22
    而這就是自檢的第二個難題。
  • 4:22 - 4:27
    因為天然的抗體很脆弱,又很貴,
  • 4:27 - 4:30
    因此必須找到替代方法。
  • 4:31 - 4:32
    要了解我們的工作,
  • 4:32 - 4:35
    首先必須知道抗體如何運作。
  • 4:35 - 4:38
    當某人被病毒感染時,
  • 4:38 - 4:42
    人體會製造抗體。
  • 4:42 - 4:48
    這些抗體因為有三個特性,
    所以能辨認並且捕捉病毒,
  • 4:48 - 4:52
    首先,抗體要有空間構象,
  • 4:52 - 4:54
    能和病毒結構互補。
  • 4:54 - 4:58
    這像鑰匙和鎖的關係,
    解開病毒的那把鑰匙。
  • 4:58 - 5:00
    第二,我們簡化方便解釋,
  • 5:00 - 5:03
    抗體表面必須帶陰陽電荷,
  • 5:03 - 5:06
    並和病毒表面的電荷相反。
  • 5:06 - 5:08
    要做到非常困難。
  • 5:08 - 5:12
    最後,[抗體]要夠靈活,
  • 5:12 - 5:16
    能夠適應微小的變異。
  • 5:18 - 5:19
    原則很簡單,
  • 5:19 - 5:24
    但要在奈米尺寸的大小上實現很難。
  • 5:24 - 5:27
    你們在此看到的,
    是奈米級的黃金,
  • 5:27 - 5:31
    它比頭髮還細 1000 倍。
  • 5:32 - 5:35
    如果我們想製造人工抗體
  • 5:35 - 5:36
    以取代本來的抗體,
  • 5:36 - 5:39
    必須要符合那三個性質,
  • 5:40 - 5:41
    我們已經做出
  • 5:41 - 5:46
    能夠辨認病毒的抗體。
  • 5:46 - 5:50
    首先我們把病毒放在這個分子上,
  • 5:50 - 5:54
    我把這技術稱為「分子列印」,
  • 5:54 - 5:58
    在說明下一步之前,我先簡短說明。
  • 5:59 - 6:04
    想像病毒是某個你能握住的東西,
  • 6:04 - 6:07
    你把它放到黏土上,然後移走,
  • 6:07 - 6:09
    你會得到一個模子。
  • 6:09 - 6:11
    和病毒外型契合的模子,
  • 6:11 - 6:15
    這模子現在能辨認相同的病毒了。
  • 6:15 - 6:17
    這就是人工抗體。
  • 6:17 - 6:22
    因此,為了製作
    能辨識病毒的人工抗體,
  • 6:22 - 6:24
    首先我們要固定病毒,
  • 6:24 - 6:28
    然後我們要製造聚合物,
    有點像是做黏土的模型,
  • 6:28 - 6:30
    能用來圍住病毒。
  • 6:30 - 6:35
    我們把病毒拿走,
    然後得到這神奇的模具,
  • 6:35 - 6:38
    能辨識同種病毒。
  • 6:39 - 6:41
    為什麼要用奈米級黃金製造呢?
  • 6:41 - 6:48
    這是因為當人工抗體發現病毒,
  • 6:48 - 6:50
    這些奈米級分子會彼此靠近,聚集,
  • 6:51 - 6:54
    分子在聚集時,它會改變顏色,
  • 6:54 - 7:01
    這能讓自我試驗的試紙顯現顏色。
  • 7:01 - 7:02
    我剛講的,
  • 7:02 - 7:06
    是稱之預防醫學技術的一個例子。
  • 7:06 - 7:11
    這些技術可以幫助你
    發現健康上的風險,
  • 7:11 - 7:14
    之後能自己追蹤,
    即時了解疾病進展。
  • 7:14 - 7:17
    我跟你們提過,有兩個技術問題,
  • 7:17 - 7:19
    我們已經在實驗室成功解決。
  • 7:19 - 7:24
    但事實上,真正的問題,
    這一切最大難關,
  • 7:24 - 7:28
    跟科學無關。
  • 7:28 - 7:30
    這個難關在
    預防醫學技術領域裡常見。
  • 7:30 - 7:32
    我快速講解
  • 7:32 - 7:34
    另外兩個預防醫學技術,
  • 7:34 - 7:37
    然後再說這障礙是什麼,
  • 7:37 - 7:41
    及為何它對醫學的未來如此重要。
  • 7:42 - 7:43
    第二個技術
  • 7:43 - 7:47
    是攜帶或植入式設備。
  • 7:47 - 7:49
    舉例來說,
  • 7:49 - 7:54
    今日,糖尿病患因為有
    自我試驗而能控制血糖,
  • 7:55 - 7:58
    未來,人們將儀器植入皮下,
  • 7:58 - 8:02
    儀器能測量同時調節身體指標
  • 8:02 - 8:03
    以及血糖,
  • 8:03 - 8:07
    它將資訊傳到病人的手機,
  • 8:07 - 8:09
    並傳給醫師看。
  • 8:09 - 8:11
    這個全新且重要的議題,
  • 8:11 - 8:14
    不是皮下設備的發明,
  • 8:14 - 8:18
    心律調節器在 1958 年
    首次被植入人體,
  • 8:18 - 8:20
    大家可以看圖片中心臟的位置,
  • 8:20 - 8:22
    因此,全新且重要的議題,
  • 8:22 - 8:25
    在於是否有權收集資訊,
  • 8:25 - 8:28
    然後直接從裝置傳送給醫師;
  • 8:28 - 8:31
    以及醫師是否能夠
  • 8:31 - 8:33
    遠距離操控這些裝置。
  • 8:33 - 8:35
    這是科技都會遇到的問題。
  • 8:37 - 8:43
    因此,這項技術可以
    完整偵測病人資訊,
  • 8:43 - 8:45
    從醫院的管理系統就能偵測,
  • 8:45 - 8:49
    使醫師可以持續追蹤病人。
  • 8:49 - 8:53
    第三且最後一個技術
    很讓人興奮。
  • 8:54 - 8:58
    如果某人給你個盒子,
    告訴你盒子裡面
  • 8:58 - 9:03
    有三種疾病。如果不採取行動,
    此生你很可能罹患它們。
  • 9:03 - 9:06
    請問有多少人會打開盒子?
  • 9:07 - 9:08
    記住,
  • 9:08 - 9:12
    不是三種你一定會罹患的疾病,
  • 9:12 - 9:15
    而是你不採取行動,
    可能會罹患的病。
  • 9:15 - 9:18
    為了採取行動,我打開盒子。
  • 9:18 - 9:24
    這個盒子,大家都已收到了,
    就是基因遺傳。
  • 9:25 - 9:28
    我們都有罹患某些疾病的傾向,
  • 9:28 - 9:32
    為了避免,我們必須知道風險。
  • 9:32 - 9:36
    10 年前,要花一千萬美元
    並耗時數月
  • 9:36 - 9:38
    才將人類基因體定序;
  • 9:38 - 9:41
    今天,你能用 100 美元,
    或 77 英鎊做到,
  • 9:41 - 9:43
    並只花數週,
  • 9:43 - 9:46
    結果會列出基因上的可能疾病。
  • 9:46 - 9:49
    我知道在倫理及規範上
    有一些問題,
  • 9:49 - 9:54
    但面對科技,唯一有效的對策,
  • 9:54 - 9:57
    不是禁止,而是規範。
  • 9:57 - 10:02
    這類技術需要一個有規範的環境,
  • 10:02 - 10:05
    而各位和我一樣,
    已經明確的觀察到,
  • 10:05 - 10:09
    最近幾年,全球所有的政府
  • 10:09 - 10:14
    都在抱怨無法控制的
    醫療支出及社會安全成本,
  • 10:15 - 10:18
    但每次革新,人們依然使用
    相同的醫療模式,
  • 10:18 - 10:21
    卻希望能找出解決財務的方法。
  • 10:22 - 10:27
    我的信念是:這不是預算問題,
  • 10:27 - 10:31
    我們要建立
    永續醫療模式的唯一辦法是
  • 10:31 - 10:35
    將我們的注意力從治療
  • 10:35 - 10:37
    轉到預防科技上。
  • 10:37 - 10:40
    從疾病導向和集中式的醫學,
  • 10:40 - 10:43
    轉向預防及個人醫學。
  • 10:43 - 10:45
    病人必須
  • 10:45 - 10:49
    在監測自己的健康中變成主角。
  • 10:49 - 10:52
    這不僅是替代而已,這是必須的。
  • 10:52 - 10:53
    感謝聆聽。
  • 10:53 - 10:55
    (鼓掌)
Title:
從疾病導向醫學到預防醫學 | 阿卜杜勒・阿巴斯 | TEDxParis
Description:

TEDx 由地區社群獨立舉辦,演講採 TED 大會形式。更多相關資訊: http://ted.com/tedx

阿巴斯在里爾大學接受訓練,現在他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的年輕教授,以及實驗室「生物傳感器和生物技術」的主任。他相信家庭自我診斷會是「下一個重要的衛生轉型」。他為自己設了個目標:使生物傳感器「流行起來,使其能在各個藥局都買得到。」為了達成,他研發新檢測方法,已經在實驗室測試成功,並顯示靈敏度是以前方法的十億倍。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Frenc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xTalks
Duration:
11:02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