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腦的大辨論- Ted Altschuler

  • 0:07 - 0:12
    1986 年,二位科學家
    進行一場智慧之爭。
  • 0:12 - 0:16
    特別是針對語言及記憶
    是如何在大腦內運作,
  • 0:16 - 0:19
    他們持有不同的看法。
  • 0:19 - 0:22
    恩斯特·奧貝坦提出區域模型,
  • 0:22 - 0:24
    認為大腦內的特定區域
  • 0:24 - 0:27
    各自負責不同的程序。
  • 0:27 - 0:31
    相反地,皮爾·格列提奧雷
    提出分佈式模型,
  • 0:31 - 0:33
    腦內不同的區域一起運作,
  • 0:33 - 0:36
    以完成許多的功能。
  • 0:36 - 0:39
    這個爭論在十九世紀末造成迴響,
  • 0:39 - 0:43
    當時,一些具有
    最優秀科學頭腦的人參與其中。
  • 0:43 - 0:47
    有些大名鼎鼎的人
    贊同奧貝坦的區域模型。
  • 0:47 - 0:50
    十七世紀時,勒內·迪卡兒
  • 0:50 - 0:55
    把自由意志及人類靈魂特質
    歸因於腦內的松果腺。
  • 0:55 - 0:59
    十八世紀末,一位年輕學生
    弗朗茲.約瑟夫.加爾
  • 0:59 - 1:04
    注意到班上記憶力最好的人,
    眼球長得特別突出,
  • 1:04 - 1:09
    這是因為腦內的
    連結部分比較發達所造成的結果。
  • 1:09 - 1:13
    身為一個醫生,
    加爾建立顱相學的研究,
  • 1:13 - 1:16
    該理論認為擁有高智力的人
  • 1:16 - 1:21
    大腦區域被高度開發,
    故頭蓋骨會有明顯的突出。
  • 1:21 - 1:25
    顱相學在十九世紀早期相當普及,
  • 1:25 - 1:28
    奧貝坦的區域模型取得優勢。
  • 1:28 - 1:32
    問題是加爾從不做科學實驗
  • 1:32 - 1:35
    不知個別的顱相是否
  • 1:35 - 1:37
    適用於所有人。
  • 1:37 - 1:40
    於 1940 年代,皮爾·佛羅倫斯
    以下列方法對顱相學提出質疑,
  • 1:40 - 1:44
    他選擇性破壞動物的大腦,
  • 1:44 - 1:46
    並觀察喪失那些功能。
  • 1:46 - 1:48
    佛羅倫斯發現大腦皮質遭到破壞
  • 1:48 - 1:51
    一般而言,會影響判斷力及活動功能,
  • 1:51 - 1:56
    但沒有辨認出大腦哪一區域
    與特定功能相連結,
  • 1:56 - 2:00
    故推論大腦皮質以整體方式
    發揮大腦功能。
  • 2:00 - 2:05
    佛羅倫斯為格列提奧雷取得勝利,
    但持續不久。
  • 2:05 - 2:07
    加爾之前的學生波伊勞德,
  • 2:07 - 2:09
    對佛羅倫斯的論點提出質疑,
  • 2:09 - 2:11
    他觀察到有語言障礙的人
  • 2:11 - 2:14
    都是額葉受損。
  • 2:14 - 2:19
    1891 年之後,保羅.布諾卡,
    解剖一個罹患失語症
  • 2:19 - 2:22
    但是仍可了解語意的病人,
  • 2:22 - 2:25
    顯示其額葉區域嚴重受損,
  • 2:25 - 2:28
    此時分散式模型似乎已注定失敗,
  • 2:28 - 2:29
    區域化模型大放異采。
  • 2:29 - 2:33
    1870 年代,卡爾.維尼克將部分顳葉
  • 2:33 - 2:35
    與語言理解力作連結。
  • 2:35 - 2:38
    不久之後,愛德華.希格齊
    和古斯塔.費理希
  • 2:38 - 2:42
    刺激狗的腦皮質後,
    發現額葉區域
  • 2:42 - 2:44
    是負責肌肉運動的地方。
  • 2:44 - 2:48
    以這個成果為基礎,大衛.費里爾
    將每一個大腦皮質關連
  • 2:48 - 2:51
    身體各部分的動作相對應。
  • 2:51 - 2:57
    1909 年,科比尼安.布洛德曼
    將他自己的皮質對應到 52 個不同區域。
  • 2:57 - 3:01
    這時曾被遺忘的奧貝坦
    區域模型似乎獲得勝利。
  • 3:01 - 3:05
    但神經病學家卡爾.溫尼克
    提出一個有趣的構想,
  • 3:05 - 3:09
    他推論:既然語言產生和理解力
  • 3:09 - 3:10
    的區域沒有相互連結,
  • 3:10 - 3:13
    若相關連的皮質區域受傷,
    結果應該會喪失某種語言功能,
  • 3:13 - 3:18
    這是大家所知道的接受性失語症。
  • 3:18 - 3:21
    溫尼克的類神經網路模型
    有助於說明失語症
  • 3:21 - 3:25
    產生這個官能障礙的原因
    不只是一個區域受損。
  • 3:25 - 3:28
    現代神經科學工具揭露了
    大腦的構造
  • 3:28 - 3:32
    比格列提奧雷、奧貝坦
    甚至是溫尼克的想像還複雜。
  • 3:32 - 3:36
    現今我們知道,海馬迴與
    二個不同區域的大腦功能相連結:
  • 3:36 - 3:41
    包括長期記憶與方向感。
  • 3:41 - 3:43
    現在我們來量測二種連結:
  • 3:43 - 3:46
    第一是:二個大腦皮質相鄰之間
  • 3:46 - 3:48
    的結構一起運作,
  • 3:48 - 3:51
    另一種是:
    二個不同區域之間的功能
  • 3:51 - 3:54
    一起運作,以完成一個程序。
  • 3:54 - 3:56
    像視覺這項基本功能,
  • 3:56 - 3:59
    實際上是由許多小功能所結合而成,
  • 3:59 - 4:01
    由不同部位腦皮質,
  • 4:01 - 4:05
    以辨識形狀、顏色以及方向。
  • 4:05 - 4:08
    當特定區域失去了功能,
    或許可以分辨出物體,
  • 4:08 - 4:11
    但看不到此物體,反之亦然。
  • 4:11 - 4:15
    行為和日常活動會使用到
    不同種類的記憶。
  • 4:15 - 4:17
    像是記得第一次擁有自行車的記憶。
  • 4:17 - 4:21
    包括不同的區域網路,
    各自展現不同的腳踏車概念,
  • 4:21 - 4:24
    腳踏車的形狀、鈴鐺的聲音,
  • 4:24 - 4:27
    對腳踏車的情感與記憶產生關連。
  • 4:27 - 4:31
    最後,格列提奧雷及
    奧貝坦的說法被證明是對的。
  • 4:31 - 4:35
    我們利用這二種模型,
    來了解如何產生認知。
  • 4:35 - 4:40
    例如,在一個適當的時機
    量測大腦活動,
  • 4:40 - 4:43
    可以看到個別區域的流程
  • 4:43 - 4:45
    是由個別記憶活動組成。
  • 4:45 - 4:48
    它整合這些不同的程序和
  • 4:48 - 4:51
    產生我們所經歷
    的連貫記憶區域。
  • 4:51 - 4:55
    或許競爭理論
    被證明是包含二個不同觀點的理論
  • 4:55 - 4:57
    成為更完整的綜合模型,
  • 4:57 - 4:59
    以現在的科學技術和方法,
  • 4:59 - 5:04
    經過不斷修改與精進,
    以增進我們對大腦的了解。
Title:
腦的大辨論- Ted Altschuler
Description:

縱觀整個歷史,科學家們針對大腦的感知、記憶和活動提出不同的概念,到底是這些活動是由大腦特定區域來完成,或是由多個區域一起工作,以完成這些活動? Ted Altschuler 研究以上二種不同的論點。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Ed
Duration:
05:20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