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為什麼我們要相信科學家?

  • 0:01 - 0:04
    每天我們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
  • 0:04 - 0:05
    例如氣候變遷、疫苗安全等,
  • 0:05 - 0:09
    我們必須回答這些問題,
  • 0:09 - 0:12
    而答案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科學資訊,
  • 0:12 - 0:15
    科學家告訴我們世界正在暖化,
  • 0:15 - 0:17
    科學家告訴我們疫苗是安全,
  • 0:17 - 0:19
    但我們怎麼知道他們是對的?
  • 0:19 - 0:21
    為什麼我們要相信科學?
  • 0:21 - 0:25
    事實上,很多人並不相信科學。
  • 0:25 - 0:27
    民意調查一直顯示,
  • 0:27 - 0:30
    大部分美國民眾
  • 0:30 - 0:34
    並不相信氣候暖化是
    人為活動造成的,
  • 0:34 - 0:37
    也不認為有物競天擇這回事,
  • 0:37 - 0:40
    也不相信疫苗的安全。
  • 0:40 - 0:44
    那麼,為何我們應該相信科學?
  • 0:44 - 0:48
    科學家不喜歡把科學
    說成是需要「相信」的事。
  • 0:48 - 0:50
    說實話,他們認為
    「科學」和「信仰」是相斥的,
  • 0:50 - 0:53
    他們說「教義」只屬於
    「信仰」的一部份,
  • 0:53 - 0:57
    而「信仰」和「科學」
    兩者本是風馬牛不相及。
  • 0:57 - 1:00
    他們甚至說宗教以信仰為基礎,
  • 1:00 - 1:04
    或者像帕斯卡的賭注:
  • 1:04 - 1:07
    布萊茲.帕斯卡是
    17 世紀的數學家,
  • 1:07 - 1:09
    他要把科學辯證帶入討論
  • 1:09 - 1:11
    應否相信上帝的存在。
  • 1:11 - 1:14
    他打的賭是這樣:
  • 1:14 - 1:16
    嗯,如果上帝不存在,
  • 1:16 - 1:18
    但我決定相信上帝的存在,
  • 1:18 - 1:20
    那我真的沒太大損失,
  • 1:20 - 1:22
    (可能損失了禮拜天的幾小時。)
  • 1:22 - 1:23
    (笑聲)
  • 1:23 - 1:26
    然而,如果上帝真的存在,
    而我沒有相信上帝,
  • 1:26 - 1:28
    那我就大遭殃啦。
  • 1:28 - 1:31
    所以帕斯卡說,
    我們最好還是相信上帝吧。
  • 1:31 - 1:34
    或者,如同我其中一個
    的大學教授說:
  • 1:34 - 1:36
    「他抓著信念不放,
  • 1:36 - 1:39
    視為天降神跡,
  • 1:39 - 1:42
    把科學或理性思考遺忘掉。」
  • 1:42 - 1:44
    現在事實卻是,
  • 1:44 - 1:48
    對很多人來說,很多科學主張
    也沒有實驗基礎。
  • 1:48 - 1:53
    我們也很難判斷某些科學主張,
  • 1:53 - 1:55
    甚至很多科學家也未能判斷
  • 1:55 - 1:58
    超出其專長領域的主張。
  • 1:58 - 2:00
    所以你想一想,
    地質學家就無法告訴你
  • 2:00 - 2:02
    疫苗到底是否安全。
  • 2:02 - 2:05
    大多數化學家也不是
    演化理論的專家。
  • 2:05 - 2:07
    一個物理學家也無法跟你說,
  • 2:07 - 2:09
    儘管某些人有自己的主見,
  • 2:09 - 2:12
    吸煙到底會否致癌。
  • 2:12 - 2:14
    所以,即使科學家
  • 2:14 - 2:16
    在超出自己的專長領域外,
  • 2:16 - 2:18
    都只相信天降神跡,
  • 2:18 - 2:22
    那樣他們為什麼接受
    其他科學家所提出的科學主張呢?
  • 2:22 - 2:24
    那樣他們為什麼
    接受其他人的主張呢?
  • 2:24 - 2:27
    那樣我們應該相信他們的主張嗎?
  • 2:27 - 2:30
    所以我認為,是的,
    我們應該相信,
  • 2:30 - 2:33
    但不是大部分人想的原因。
  • 2:33 - 2:35
    大部分人在學校接受教育,
  • 2:35 - 2:39
    我們應該相信科學,
    原因是其科學方法。
  • 2:39 - 2:41
    老師說科學家遵循一套方法,
  • 2:41 - 2:43
    而這套方法
  • 2:43 - 2:46
    確保理論正確。
  • 2:46 - 2:49
    大部份人在學校裡
    學習的那套方法,
  • 2:49 - 2:51
    我們稱之為課本上的方法,
  • 2:51 - 2:54
    就是「假說演繹法」。
  • 2:54 - 2:57
    根據標準的模式,
    教科書教材的模式,
  • 2:57 - 2:59
    科學家們提出假說,
  • 2:59 - 3:02
    推論那些假說的結果,
  • 3:02 - 3:04
    然後他們到現實世界去驗證,
  • 3:04 - 3:06
    「好,結果是否如我所料?」
  • 3:06 - 3:10
    我們可否在自然界中
    觀察到這樣的結果嗎?
  • 3:10 - 3:12
    如果可以,科學家就會說,
  • 3:12 - 3:15
    「太棒了,我們知道假說是正確的。」
  • 3:15 - 3:17
    科學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例子,
  • 3:17 - 3:20
    科學家就是這樣做的。
  • 3:20 - 3:22
    其中一個有名的例子
  • 3:22 - 3:24
    來自愛因斯坦的理論。
  • 3:24 - 3:27
    當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時,
  • 3:27 - 3:29
    他的其中一個論點是,
  • 3:29 - 3:32
    空間和時間不是空洞,沒有實體的,
  • 3:32 - 3:34
    事實上其結構為纖維交織似的,
  • 3:34 - 3:36
    而且在質量很大的物體面前,
    例如太陽,
  • 3:36 - 3:39
    時空就會被扭曲。
  • 3:39 - 3:42
    那麼假設這個論點是正確的,
  • 3:42 - 3:43
    意味着當光線穿越太陽時,
  • 3:43 - 3:45
    就會圍繞著太陽而扭曲。
  • 3:45 - 3:48
    那是一個很驚人的預測,
  • 3:48 - 3:50
    而科學家要到好多年後,
  • 3:50 - 3:51
    才能夠去檢驗理論。
  • 3:51 - 3:54
    他們在1919年進行測試,
  • 3:54 - 3:56
    真怪呀,結果證明是真的:
  • 3:56 - 3:59
    星光行經太陽時,
    確實發生彎曲。
  • 3:59 - 4:02
    這對相對論是很重大的確證,
  • 4:02 - 4:03
    它被認為對這個全新想法 
  • 4:03 - 4:05
    提供真實證明,
  • 4:05 - 4:07
    全球各大報社也爭相報導。
  • 4:07 - 4:09
    全球各大報社也爭相報導。
  • 4:09 - 4:11
    現在,這個理論或模式
  • 4:11 - 4:14
    有時候被稱作「演繹-律則」模式,
  • 4:14 - 4:18
    主要的原因是
    學術界喜歡把事情搞得很複雜,
  • 4:18 - 4:24
    而且在理想情況下,
    這跟「定律」有關。
  • 4:24 - 4:26
    「律則」就必定跟「定律」有關。
  • 4:26 - 4:29
    在理想的情況下,
    假說不僅是一種想法:
  • 4:29 - 4:32
    這是自然界的定律。
  • 4:32 - 4:34
    自然界定律為什麼重要?
  • 4:34 - 4:37
    因為定律不能被打破。
  • 4:37 - 4:39
    如果它是定律,就永遠都是正確的,
  • 4:39 - 4:40
    無論何時何地,
  • 4:40 - 4:42
    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正確的。
  • 4:42 - 4:46
    你們所有人都知道
    至少一個著名定律的例子:
  • 4:46 - 4:49
    愛因斯坦的著名方程式:
    E 等於 MC 平方。
  • 4:49 - 4:51
    告訴我們能量與質量的關係,
  • 4:51 - 4:53
    告訴我們能量與質量的關係,
  • 4:53 - 4:57
    而那個關係無論如何都是正確的。
  • 4:57 - 5:01
    但是,我們後來發現
    一些有關這個模式的問題,
  • 5:01 - 5:05
    主要的問題是,它是錯的。
  • 5:05 - 5:08
    這並不是正確的。(笑聲)
  • 5:08 - 5:11
    我要舉出三個原因,
    說明它為何是錯。
  • 5:11 - 5:14
    第一個是邏輯上的原因,
  • 5:14 - 5:17
    這是有關肯定後件謬誤的問題,
    (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 5:17 - 5:20
    那是另一個異想天開的、
    學術上的說法,
  • 5:20 - 5:23
    就是錯誤的理論
    也可得到正確的預測結果,
  • 5:23 - 5:25
    所以即使預測正確,
  • 5:25 - 5:28
    邏輯上也未能證明
    理論是正確的。
  • 5:28 - 5:32
    我可以再舉一個
    科學史上很好的例子,
  • 5:32 - 5:34
    這是一張托勒密宇宙的圖片,
  • 5:34 - 5:36
    地球處於宇宙的中心,
  • 5:36 - 5:39
    而太陽及其他行星圍繞著地球運轉。
  • 5:39 - 5:41
    很多聰明人都相信
    托勒密宇宙模型,
  • 5:41 - 5:44
    已有幾個世紀了。
  • 5:44 - 5:46
    嗯,為什麼呢?
  • 5:46 - 5:49
    答案是,因為很多預測結果
    的確符合現實狀況。
  • 5:49 - 5:51
    天文學家根據托勒密系統,
  • 5:51 - 5:54
    精確預測行星運動,
  • 5:54 - 5:57
    事實上較哥白尼的理論
    都要精準很多,
  • 5:57 - 6:01
    但是我們現在都知道
    哥白尼的理論才正確。
  • 6:01 - 6:04
    這就是教科書教材模式的問題。
  • 6:04 - 6:06
    第二個問題是實務問題,
  • 6:06 - 6:10
    跟輔助性假說有關。
  • 6:10 - 6:14
    輔助性假說是科學家提出假設,
  • 6:14 - 6:17
    有時候他們甚至不會發現
    自己提出了假設,
  • 6:17 - 6:20
    一個重要的例子就來自
  • 6:20 - 6:22
    哥白尼的模型,
  • 6:22 - 6:25
    而最終它取代托勒密系統,
  • 6:25 - 6:27
    當尼古拉.哥白尼說,
  • 6:27 - 6:30
    地球實際上不是宇宙的中心,
  • 6:30 - 6:32
    太陽才是太陽系的中心,
  • 6:32 - 6:33
    地球是繞著太陽運轉。
  • 6:33 - 6:37
    科學家們說:好啊,尼古拉,
    如果你說的是真的,
  • 6:37 - 6:39
    那我們應該感覺得到
    地球在移動,
  • 6:39 - 6:41
    繞著太陽跑。
  • 6:41 - 6:43
    這張投影片展示出
  • 6:43 - 6:44
    恆星視差的概念。
  • 6:44 - 6:48
    天文學家說:如果地球正在移動,
  • 6:48 - 6:51
    那麼我們觀察一顆明亮的星星時,
    譬如說天狼星,
  • 6:51 - 6:54
    嗯,我知道在曼哈頓,
    你們是看不到星星的,
  • 6:54 - 6:58
    但想像一下,你們到鄉村,
    選擇過著農村生活,
  • 6:58 - 7:00
    我們在十二月的時候看星,
  • 7:00 - 7:03
    就看到遙遠恆星的背景
    襯托着天狼星,
  • 7:03 - 7:06
    如果我們六個月後
    再做同樣的觀測,
  • 7:06 - 7:10
    在6月時,當地球已轉到這個位置,
  • 7:10 - 7:14
    我們在不同的背景下,
    看著同一顆星,
  • 7:14 - 7:18
    那種差異,那種角度的差異,   
    就是恆星視差(斗轉星移)。
  • 7:18 - 7:21
    所以這是根據哥白尼理論
    所作的預測,
  • 7:21 - 7:24
    天文學家觀測尋找恆星視差,
  • 7:24 - 7:29
    但就沒有觀測到,沒有發現。
  • 7:29 - 7:33
    因此很多人認為
    這證明哥白尼的模型是錯的。
  • 7:33 - 7:34
    所以這是怎麼回事?
  • 7:34 - 7:36
    嗯,事後看來,我們可以說,
  • 7:36 - 7:39
    天文學家作出兩個輔助性假說,
  • 7:39 - 7:42
    我們現在都知道兩者並不正確。
  • 7:42 - 7:46
    第一個是有關「地球運行軌道」
    大小的假設。
  • 7:46 - 7:49
    天文學家假設地球的軌道
  • 7:49 - 7:51
    遠大於跟恆星的距離。
  • 7:51 - 7:53
    今天我們畫出來的圖
    比較像這樣:
  • 7:53 - 7:55
    這幅來自美國太空總署,
  • 7:55 - 7:57
    你們可以看到地球的軌道
    事實上相當地小,
  • 7:57 - 8:00
    其實較這張圖畫還要小,
  • 8:00 - 8:02
    因此,恆星視差非常小,
  • 8:02 - 8:05
    很難偵測到的。
  • 8:05 - 8:07
    這也帶到第二個原因,
  • 8:07 - 8:09
    為什麼沒有觀測到,
  • 8:09 - 8:11
    因為科學家也誤以為
  • 8:11 - 8:14
    當時的望遠鏡夠精密,
  • 8:14 - 8:16
    足以偵測到視差。
  • 8:16 - 8:18
    而最後發現這是錯的。
  • 8:18 - 8:21
    直到19世紀,
  • 8:21 - 8:22
    科學家才有辦法偵測到恆星視差。
  • 8:22 - 8:24
    科學家才有辦法偵測到恆星視差。
  • 8:24 - 8:26
    所以,還有第三個問題。
  • 8:26 - 8:29
    第三個問題簡而言之
    就是事實問題。
  • 8:29 - 8:32
    有很多科學不符合教科書上的方法論,
  • 8:32 - 8:34
    很多科學根本不是
    推理演繹出來的,
  • 8:34 - 8:36
    而是歸納出來的。
  • 8:36 - 8:39
    意思是說,科學家不一定要
  • 8:39 - 8:41
    先建立理論假設,
  • 8:41 - 8:43
    他們常常只是從觀察出發,
  • 8:43 - 8:45
    觀察世上萬物的運行。
  • 8:45 - 8:48
    最有名的例子查爾斯.達爾文,
    也是世上最有名的科學家之一,
  • 8:48 - 8:51
    最有名的例子查爾斯.達爾文,
    也是世上最有名的科學家之一,
  • 8:51 - 8:54
    達爾文年輕的時候
    參與小獵犬號的航行,
  • 8:54 - 8:57
    他沒有假設,沒有理論,
  • 8:57 - 9:01
    只知道要成為一位科學家,
  • 9:01 - 9:03
    他開始蒐集資料。
  • 9:03 - 9:05
    主要是他知道他不喜歡醫學,
  • 9:05 - 9:07
    看到血會感到不舒服,
  • 9:07 - 9:09
    因此不得不選擇另一條路。
  • 9:09 - 9:11
    所以他開始收集資料。
  • 9:11 - 9:15
    他收集很多東西,
    包括他最出名的雀鳥,
  • 9:15 - 9:17
    他把收集的雀鳥丟到包裡,
  • 9:17 - 9:19
    他也不知道這有什麼意義。
  • 9:19 - 9:21
    多年以後他回到倫敦,
  • 9:21 - 9:24
    達爾文再把資料拿出來看,
  • 9:24 - 9:26
    然後開始建立學說,
  • 9:26 - 9:29
    就是說明物競天擇的理論。
  • 9:29 - 9:32
    除了歸納法,
  • 9:32 - 9:34
    科學家們也常建立模型。
  • 9:34 - 9:37
    科學家一生中的志業之一,
  • 9:37 - 9:39
    就是解釋事物的緣由。
  • 9:39 - 9:41
    我們要怎麼做呢?
  • 9:41 - 9:43
    嗯,一種方法是建立一個模型,
  • 9:43 - 9:45
    然後做測試,
  • 9:45 - 9:46
    這是一張亨利.卡道爾的照片,
  • 9:46 - 9:49
    他是 19 世紀的蘇格蘭地理學家。
  • 9:49 - 9:51
    可以看出他是蘇格蘭人,
  • 9:51 - 9:53
    因為他頭戴獵鹿帽,腳穿威靈頓長靴。
  • 9:53 - 9:55
    〔觀眾笑〕
  • 9:55 - 9:57
    卡道爾想要找出答案,
  • 9:57 - 9:59
    山巒是如何形成的?
  • 9:59 - 10:00
    其中他觀察到一件事,
  • 10:00 - 10:03
    若看看像是
    「阿帕拉契」這座山脈,
  • 10:03 - 10:04
    你們常常會看到裡面的岩石
  • 10:04 - 10:06
    有很多褶皺,
  • 10:06 - 10:08
    而且是一種特定的摺法,
  • 10:08 - 10:09
    讓他覺得
  • 10:09 - 10:12
    它們像是從一邊被擠壓
    而形成的褶皺。
  • 10:12 - 10:14
    這個想法在後來的陸塊漂移
    學說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10:14 - 10:16
    這個想法在後來的陸塊漂移
    學說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10:16 - 10:19
    所以他建了個模型,
    瘋狂的玩意兒,
  • 10:19 - 10:21
    用撬棒、木頭、
    這是他的單輪手推車、
  • 10:21 - 10:24
    一些桶子、一把大錘,
  • 10:24 - 10:25
    不知為何他還穿著威靈頓靴...
  • 10:25 - 10:27
    也許那時快下雨了。
  • 10:27 - 10:30
    然後他就弄出了個實物模型,
  • 10:30 - 10:35
    來演示你真的可以
    模擬出岩石的紋理,
  • 10:35 - 10:37
    在這邊至少用了泥巴去模擬,
    近似於山脈的狀況,
  • 10:37 - 10:39
    在這邊至少用了泥巴去模擬,
    近似於山脈的狀況,
  • 10:39 - 10:41
    如果你從旁擠壓它的話。
  • 10:41 - 10:44
    所以這就是山脈成因的論據。
  • 10:44 - 10:47
    這些年,大部分的科學家
    比較喜歡在室內工作,
  • 10:47 - 10:50
    所以他們比較少建實物模型,
  • 10:50 - 10:52
    而是用電腦模擬。
  • 10:52 - 10:55
    但電腦模擬也是一種模型,
  • 10:55 - 10:57
    以數學運算建立模型,
  • 10:57 - 11:00
    如同 19 世紀的實物模型,
  • 11:00 - 11:04
    這是找出原因的重要手段。
  • 11:04 - 11:07
    因此,要回答關於「氣候變遷」
    這樣的大哉問,
  • 11:07 - 11:08
    我們有海量的證據,
  • 11:08 - 11:10
    證明地球一直在暖化。
  • 11:10 - 11:13
    這張投影片中,黑色曲線表示
  • 11:13 - 11:15
    科學家在過去150年以來的
    量測數據。
  • 11:15 - 11:17
    科學家在過去150年以來的
    量測數據。
  • 11:17 - 11:18
    顯示地球的溫度,
  • 11:18 - 11:20
    正穩定上升中。
  • 11:20 - 11:23
    你們也可以看到特別是
    最近 50 年,
  • 11:23 - 11:24
    則是大幅度的溫昇,
  • 11:24 - 11:27
    幾乎是攝氏 1 度,
  • 11:27 - 11:29
    或換算約為華氏 2 度。
  • 11:29 - 11:32
    那所以,是什麼因素造成變遷?
  • 11:32 - 11:34
    我們要如何了解暖化的成因?
  • 11:34 - 11:35
    我們要如何了解暖化的成因?
  • 11:35 - 11:37
    嗯,科學家可以建立模型,
  • 11:37 - 11:40
    利用電腦模擬運算。
  • 11:40 - 11:42
    這張圖顯示了電腦模擬結果,
  • 11:42 - 11:44
    加入了所有我們想得到的
  • 11:44 - 11:47
    可能會影響地球氣候的變因。
  • 11:47 - 11:50
    有來自空氣污染的硫酸鹽微粒,
  • 11:50 - 11:53
    來自火山噴發的火山灰、
  • 11:53 - 11:55
    太陽輻射變化、
  • 11:55 - 11:57
    當然,還有溫室效應氣體。
  • 11:57 - 11:59
    而他們要問的是,
  • 11:59 - 12:03
    要引用哪些變數,放入此模型,
  • 12:03 - 12:06
    可以模擬重現
    我們看到的現實情形?
  • 12:06 - 12:08
    所以這裡的黑線表示現實狀況,
  • 12:08 - 12:10
    而淺灰色的則表示模擬結果。
  • 12:10 - 12:12
    答案是,
  • 12:12 - 12:16
    學測試題常有的
    選項「E」:以上皆是。
  • 12:16 - 12:18
    學測試題常有的
    選項「E」:以上皆是。
  • 12:18 - 12:20
    要達到重現的唯一方法,
    最接近實際量測溫度數據的,
  • 12:20 - 12:22
    要達到重現的唯一方法,
    最接近實際量測溫度數據的,
  • 12:22 - 12:24
    就是把所有因素全都加入,
  • 12:24 - 12:26
    包括溫室氣體排放,
  • 12:26 - 12:28
    而你們可以特別注意到,
    溫室氣體增加的趨勢,
  • 12:28 - 12:29
    而你們可以特別注意到,
    溫室氣體增加的趨勢,
  • 12:29 - 12:32
    和 50 年來溫度的急遽變化,
    有非常大的關聯。
  • 12:32 - 12:34
    和 50 年來溫度的急遽變化,
    有非常大的關聯。
  • 12:34 - 12:36
    這就是為什麼氣候學家會說,
  • 12:36 - 12:39
    我們不只知道氣候正在改變,
  • 12:39 - 12:41
    而且我們確知溫室氣體
  • 12:41 - 12:45
    是最主要的成因。
  • 12:45 - 12:47
    現在,因為科學家們
    做各種不同的研究,
  • 12:47 - 12:49
    現在,因為科學家們
    做各種不同的研究,
  • 12:49 - 12:52
    哲學家保羅.費耶阿本德
    有句名言:
  • 12:52 - 12:55
    「科學持續進步的唯一原則,
  • 12:55 - 12:58
    就是想方設法,
    無所不用其極。」
  • 12:58 - 13:00
    這段話老是被斷章取義,
  • 13:00 - 13:03
    因為費耶阿本德其實不是在說,
  • 13:03 - 13:05
    科學無所不用其極。
  • 13:05 - 13:06
    他要說的是,
  • 13:06 - 13:08
    其實他的原句是:
  • 13:08 - 13:10
    「如果非要問我
  • 13:10 - 13:12
    什麼是科學方法?
  • 13:12 - 13:15
    我只能說:想方設法,
    無所不用其極。」
  • 13:15 - 13:16
    他想說的是,
  • 13:16 - 13:19
    科學家會想方設法,
  • 13:19 - 13:21
    科學家要很有創意。
  • 13:21 - 13:23
    但這又回到原來的問題:
  • 13:23 - 13:27
    如果科學沒有單一的方法,
  • 13:27 - 13:29
    那他們怎麼決定
  • 13:29 - 13:30
    何者正確,何者錯誤?
  • 13:30 - 13:32
    由誰來裁決呢?
  • 13:32 - 13:34
    答案是,由科學家判斷,
  • 13:34 - 13:37
    他們以「證據」評判。
  • 13:37 - 13:40
    科學家用各種手法收集證據,
  • 13:40 - 13:42
    但不管用什麼方法收集,
  • 13:42 - 13:45
    他們都要接受審查。
  • 13:45 - 13:47
    這就帶到社會學家
    羅伯特.莫頓所說的,
  • 13:47 - 13:49
    問題應集中在科學家們是如何
    審視資料及證據,
  • 13:49 - 13:51
    問題應集中在科學家們是如何
    審視資料及證據,
  • 13:51 - 13:54
    他說,他們用的方式,
    稱作「系統性懷疑」。
  • 13:54 - 13:56
    他說,他們用的方式,
    稱作「系統性懷疑」。
  • 13:56 - 13:58
    他意思是說,有系統,
  • 13:58 - 13:59
    因為他們採用系統組織方式,
    他們有集體性;
  • 13:59 - 14:01
    因為他們採用系統組織方式,
    他們有集體性;
  • 14:01 - 14:04
    而懷疑,是由於他們以
    不輕信為出發點。
  • 14:04 - 14:05
    而懷疑,是由於他們以
    不輕信為出發點。
  • 14:05 - 14:07
    也就是說,提出新主張的人
    必須負責證明他的理論。
  • 14:07 - 14:09
    也就是說,提出新主張的人
    必須負責證明他的理論。
  • 14:09 - 14:13
    此即意謂著,
    科學的本質是保守的。
  • 14:13 - 14:15
    要說服科學界是非常困難的,
  • 14:15 - 14:19
    他們很難輕易說出:
    「是,我們確信此事為真。」
  • 14:19 - 14:21
    姑且不論大家擁戴
    「突破性思維」這個概念,
  • 14:21 - 14:23
    姑且不論大家擁戴
    「典範轉移」這個概念,
  • 14:23 - 14:24
    我們發現事實上,
  • 14:24 - 14:27
    在科學史上,科學的思考模式,
    也很少有所改變。
  • 14:27 - 14:31
    在科學史上,科學的思考模式,
    很少有所改變。
  • 14:31 - 14:34
    所以最後,
    這又給我們帶來另一個想法,
  • 14:34 - 14:38
    若科學家集體評判證據,
  • 14:38 - 14:41
    這導引歷史學家
    集中至一件事:共識。
  • 14:41 - 14:42
    這導引歷史學家
    集中至一件事:共識。
  • 14:42 - 14:44
    到頭來我們說:
  • 14:44 - 14:46
    何謂科學?
  • 14:46 - 14:48
    何謂科學知識?
  • 14:48 - 14:51
    其實就是科學專家們的共識。
  • 14:51 - 14:53
    他們通過組織性的審查過程,
  • 14:53 - 14:55
    集體審核,
  • 14:55 - 14:57
    對證據做出評判,
  • 14:57 - 14:59
    並得出結論,
    不論贊成、反對皆然。
  • 14:59 - 15:02
    並得出結論,
    不論贊成、反對皆然。
  • 15:02 - 15:04
    所以我們可以將科學知識
    視為一種專家共識。
  • 15:04 - 15:06
    所以我們可以將科學知識
    視為一種專家共識。
  • 15:06 - 15:07
    我們也可以把科學看作
  • 15:07 - 15:09
    一種陪審制度,
  • 15:09 - 15:12
    儘管這是種很特殊的陪審制度。
  • 15:12 - 15:14
    陪審員不是人人可當,
  • 15:14 - 15:16
    而是由科學宅宅們擔任。
  • 15:16 - 15:19
    陪審員有男有女,
    全都是博士。
  • 15:19 - 15:22
    和傳統的陪審團有所不同,
  • 15:22 - 15:23
    傳統只有兩種選擇,
  • 15:23 - 15:26
    有罪,或無罪,
  • 15:26 - 15:29
    科學界的陪審團
    其實有多種選擇。
  • 15:29 - 15:32
    科學家可以說:
    對,某件事是真的。
  • 15:32 - 15:35
    科學家可以說:
    不,這件事不正確。
  • 15:35 - 15:37
    或他們也可說:
    嗯,這可能是對的,
  • 15:37 - 15:40
    可是我們需要再多花些功夫,
    收集更多證據。
  • 15:40 - 15:42
    或者,他們會說:
    這可能是對的,
  • 15:42 - 15:44
    但我們不知道如何找出
    問題的答案,
  • 15:44 - 15:45
    所以我們先把問題放一邊,
  • 15:45 - 15:48
    晚點再回頭來想。
  • 15:48 - 15:51
    科學家們把這叫做「懸而未決」。
  • 15:52 - 15:54
    而這又把我們帶到最後的問題:
  • 15:54 - 15:57
    如果科學是由科學家們說了算,
  • 15:57 - 16:00
    那這不會被權威者把持嗎?
  • 16:00 - 16:01
    我們在學校不是被教說:
    服從權威是一種邏輯謬誤嗎?
  • 16:01 - 16:04
    我們在學校不是被教說:
    服從權威是一種邏輯謬誤嗎?
  • 16:04 - 16:07
    嗯,這是現代科學的弔詭之處。
  • 16:07 - 16:10
    這種弔詭我想就是歷史學家、
  • 16:10 - 16:12
    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們
    得到的結論,
  • 16:12 - 16:16
    其實科學是由權威者把持的,
  • 16:16 - 16:19
    然而此權威非單一個人,
  • 16:19 - 16:22
    不論單一個人有多聰明,
  • 16:22 - 16:26
    像是柏拉圖、
    或蘇格拉底,或愛因斯坦,
  • 16:26 - 16:29
    這是整體學界的權威性,
  • 16:29 - 16:32
    你可以把它想成群眾的智慧,
  • 16:32 - 16:36
    但是是很特殊的一群人,
  • 16:36 - 16:38
    科學的確來自權威,
  • 16:38 - 16:40
    但並非基於服從任何個人,
  • 16:40 - 16:42
    不論他有多麼地聰明;
  • 16:42 - 16:44
    它是基於集體智慧,
  • 16:44 - 16:47
    群體的智識,
    群體的工作,
  • 16:47 - 16:49
    每位科學家一直鑽研的
  • 16:49 - 16:51
    某個特定問題。
  • 16:51 - 16:54
    科學家有一種共通的
    集體懷疑性,
  • 16:54 - 16:56
    是「眼見為憑」的文化,
  • 16:56 - 16:58
    由這位優秀女性為我們呈現,
  • 16:58 - 17:01
    把證據展示給她的同事看。
  • 17:01 - 17:03
    當然,這些人
    看起來不太像科學家,
  • 17:03 - 17:05
    因為他們好像太歡樂了...
  • 17:05 - 17:09
    〔觀眾笑〕
  • 17:09 - 17:14
    好,所以它帶到了我的終點:
  • 17:14 - 17:16
    我們大部分人
    早上起床,
  • 17:16 - 17:18
    我們大部分人
    都相信我們的車子,
  • 17:18 - 17:21
    (現在想想,我們身處曼哈頓,
    這個例子有點爛...)
  • 17:21 - 17:23
    但是大部分的美國人,
    不住在曼哈頓的那些人,
  • 17:23 - 17:25
    早上醒來,去開車,
  • 17:25 - 17:28
    插上鑰匙發動,車子啟動了,
  • 17:28 - 17:30
    一切非常順利。
  • 17:30 - 17:32
    現代的汽車很少壞掉,
  • 17:32 - 17:35
    為什麼呢?為什麼車子這麼乖?
  • 17:35 - 17:38
    這不是因為亨利.福特是天才,
  • 17:38 - 17:41
    也不是因為卡爾.賓士
    或甚至伊隆.馬斯克的天份。
  • 17:41 - 17:43
    這是因為現代的汽車,
    是發展了超過100年的產品,
  • 17:43 - 17:46
    這是因為現代的汽車,
    是發展了超過100年的產品,
  • 17:46 - 17:50
    這心血結晶,來自
    數以百計、成千上萬的人們。
  • 17:50 - 17:51
    這心血結晶,來自
    數以百計、成千上萬的人們。
  • 17:51 - 17:53
    這樣的現代產品,
  • 17:53 - 17:56
    是集群眾智慧與經驗於一身,
  • 17:56 - 17:58
    每位男性和女性投注心思,
    在研發汽車,
  • 17:58 - 18:00
    每位男性和女性投注心思,
    在研發汽車,
  • 18:00 - 18:03
    其所達成的技術可靠度,
  • 18:03 - 18:05
    即是來自於群體累積的成果。
  • 18:05 - 18:08
    我們不僅是受惠於
    賓士、福特、馬斯克的天份。
  • 18:08 - 18:10
    我們不僅是受惠於
    賓士、福特、馬斯克的天份。
  • 18:10 - 18:12
    而是群體的智識、嘔心瀝血,
  • 18:12 - 18:14
    每位在現今汽車業界工作過的人
    都有所貢獻。
  • 18:14 - 18:16
    每位在現今汽車業界工作過的人
    都有所貢獻。
  • 18:16 - 18:18
    科學也是如此,
    只是發展的歷史還更長一些。
  • 18:18 - 18:21
    科學也是如此,
    只是發展的歷史還更長一些。
  • 18:21 - 18:23
    我們對於科學和技術的信任
    基礎是一樣的,
  • 18:23 - 18:26
    我們對於科學和技術的信任
    基礎是一樣的,
  • 18:26 - 18:30
    對任何事物的信任
    也基於相同一件事,
  • 18:30 - 18:32
    亦即:經驗。
  • 18:32 - 18:34
    然而這不應是盲目的信任,
    科學之於任何事物皆然。
  • 18:34 - 18:37
    然而這不應是盲目的信任,
    科學之於任何事物皆然。
  • 18:37 - 18:40
    我們對科學的信任,
    就如同科學本身,
  • 18:40 - 18:42
    應該要基於證據,
  • 18:42 - 18:43
    這意味著科學家們
  • 18:43 - 18:45
    必須成為更好的溝通者。
  • 18:45 - 18:48
    不僅要向我們說明
    他們已知的事情,
  • 18:48 - 18:50
    也要說明是如何得知的,
  • 18:50 - 18:54
    而這也表示「我們」
    必須要成為更好的聽眾。
  • 18:54 - 18:55
    謝謝各位。
  • 18:55 - 18:57
    (掌聲)
Title:
為什麼我們要相信科學家?
Speaker:
奥米.奥利斯克斯
Description:

世界上很多重要的問題需要科學家解決,但是我們為何相信科學家的說話?研究科學史的歷史學家奥米.奥利斯克斯(Naomi Oreskes)對於我們和信仰的關係有深入的想法,並且提出三個有關對科學質詢的問題,然後說出她自己的答案:我們為什麼要相信科學。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9:14
  • Sorry, the review can't be finished, which is stopped at around 9:00.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