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變形技術將改變我們所了解的工作方式

  • 0:01 - 0:04
    我們因工具而進化,
    工具因我們而演進。
  • 0:04 - 0:09
    我們的祖先在 150 萬年前
    創造了這些手斧,
  • 0:09 - 0:12
    它們的塑形不僅適合工作本身,
  • 0:12 - 0:14
    也適合使用它的「手」。
  • 0:15 - 0:16
    然而,多年來,
  • 0:16 - 0:19
    工具越來越專業。
  • 0:19 - 0:23
    這些雕刻工具隨著
    它們的使用而發展,
  • 0:23 - 0:27
    而且,針對不同的功能,
    每一個都有不同的形狀。
  • 0:27 - 0:29
    充分的發揮我們手的靈巧性,
  • 0:29 - 0:33
    使得操控任務時,能達到
    更高的精確度。
  • 0:33 - 0:36
    但隨著工具變得
    越來越複雜,
  • 0:36 - 0:40
    我們需要更複雜的
    操控機制來控制它們。
  • 0:41 - 0:45
    因此,設計者更加擅長建立使用者介面
  • 0:45 - 0:49
    當你參與不同場合時
    允許你調整參數。
  • 0:49 - 0:52
    譬如拍照,
    改變焦距
  • 0:52 - 0:53
    或光圈。
  • 0:54 - 0:58
    然而,電腦從根本上
    改變了我們對工具的看法。
  • 0:58 - 1:00
    因為計算學是強而有力的,
  • 1:00 - 1:03
    所以,它可以做
    1百萬種不同的事,
  • 1:03 - 1:05
    並執行1百萬個不同的應用程式。
  • 1:05 - 1:08
    然而,對不同的應用程式來說,
  • 1:08 - 1:11
    電腦都提供相同的實體形式
  • 1:11 - 1:14
    和相同不變的介面元素。
  • 1:14 - 1:16
    而且我相信,這會是
    根本性的一個問題是。
  • 1:16 - 1:19
    因為這些介面元素不是
    真的可以和我們雙手互動,
  • 1:19 - 1:24
    以展現出我們身體擁有
    豐富的充靈巧性。
  • 1:24 - 1:29
    而我的信念是,那麼我們
    必須開發新類型的介面。
  • 1:29 - 1:32
    可以充分展現我們
    所擁有的豐富能力。
  • 1:32 - 1:35
    而且,是可以為我們
    動態調整的「實體」,
  • 1:35 - 1:37
    讓我們以新的方式和它互動。
  • 1:37 - 1:40
    所以這就是我在麻省理工學院
    媒體實驗室一直在做的事,
  • 1:40 - 1:42
    現在則在史丹佛大學。
  • 1:42 - 1:46
    因此,與我的同事,
    丹尼爾和石井浩,
  • 1:46 - 1:47
    我們開發了inFORM介面,
  • 1:47 - 1:49
    這介面,實際上可以從
    「屏幕」中跳脫出來,
  • 1:49 - 1:52
    你可以採用「實體」的形態來操控它。
  • 1:52 - 1:55
    或者,你可以看到電腦3D資訊
    以「實體」的型態來呈現。
  • 1:55 - 1:58
    可以觸摸它、感覺它,
    以新的方式了解它。
  • 2:04 - 2:08
    或者,你可以透過
    手勢的互動,指揮變形,
  • 2:08 - 2:12
    當成「數位化粘土」來玩雕刻,
  • 2:14 - 2:18
    或是展現「從表面浮出」
    的人機介面元素,
  • 2:18 - 2:19
    都可隨指令而改變。
  • 2:19 - 2:21
    這個想法是,對於
    每支應用程式,
  • 2:22 - 2:25
    都有其「實體」形態可配合。
  • 2:25 - 2:27
    我相信這是我們將電腦訊息
  • 2:27 - 2:28
    「實體」化後
  • 2:28 - 2:31
    與其互動的一個新方法
  • 2:31 - 2:33
    所以,問題是,我們如何使用呢?
  • 2:34 - 2:38
    傳統上,都市規劃者與建築師
    會建立城市和建物的「實體」模型,
  • 2:38 - 2:40
    以便更加了解他們的設計與規劃。
  • 2:40 - 2:45
    所以,我與東尼.唐,我們在媒體實驗室,
    建立了 inFORM 介面。
  • 2:45 - 2:50
    讓都市規劃者用它來設計,
    並觀看整個城市面貌。
  • 2:50 - 2:54
    現在,你可以四處走動,
    它是動態的、它是「實體」的,
  • 2:54 - 2:56
    你也可以直接和它互動。
  • 2:56 - 2:57
    或者,你可以看看
    不同瀏覽模式,
  • 2:57 - 3:00
    譬如居民人數、或交通資訊,
  • 3:00 - 3:02
    但它卻是以「實體」來呈現。
  • 3:03 - 3:07
    我們也相信,這些
    動態外形的顯示真的可以
  • 3:07 - 3:10
    改變我們以遠距離的方式
    與人合力執行任務的方式。
  • 3:10 - 3:12
    當我們與人實際接觸一起工作時,
  • 3:12 - 3:14
    我不是只盯著你的臉
  • 3:14 - 3:17
    我還與你比手勢,
    同時操控物件,
  • 3:17 - 3:21
    這種工作方式
    很難以 Skype 工具來取代。
  • 3:22 - 3:25
    然而使用 inFORM 介面,
    你可以從屏幕伸出你的「手」
  • 3:25 - 3:27
    去操控遠方的物件。
  • 3:27 - 3:30
    因此,我們使用的顯示器
    上的「圖針」來代替我們的手,
  • 3:30 - 3:35
    使他們能夠實際接觸物件,
    並且以遠距離的方式來操控物件。
  • 3:39 - 3:43
    而且你還可以操控和與人合力
    處理三維空間的資料,
  • 3:43 - 3:46
    所以你可以在周圍比手勢
    以及操控它們。
  • 3:47 - 3:51
    這使人們能夠和人合力
    處理三維空間的資料,
  • 3:51 - 3:55
    這比使用傳統工具的
    處理方式更為豐富。
  • 3:56 - 3:59
    所以,你也可以把現有物件帶入,
  • 3:59 - 4:02
    讓另一方捕捉,
    再傳送到對方。
  • 4:02 - 4:05
    或者,你可以擁有
    一個「連結兩方」的物件:
  • 4:05 - 4:07
    所以當我在一側移動一個球時,
  • 4:07 - 4:09
    另一側的球也是會跟著動。
  • 4:10 - 4:14
    我們利用深度感應攝影機
    捕獲遠程使用者的動作,
  • 4:14 - 4:17
    就像微軟Kinect。(time calibration because of merge and sequence)
  • 4:17 - 4:20
    現在,你可能想知道
    這一切是如何運作。
  • 4:20 - 4:23
    基本上,它是900個「線性傳動器」
  • 4:23 - 4:26
    連接到這些「機械聯動裝置」,
  • 4:26 - 4:30
    讓底下產生的運動
    傳遞到上面的「圖針」。
  • 4:30 - 4:33
    並非像CERN協會的
    核子研究那麼複雜,
  • 4:33 - 4:35
    但是要打造它,確實相當費時。
  • 4:35 - 4:38
    於是我們開始使用單一馬達、
  • 4:38 - 4:39
    單一線性傳動器,
  • 4:40 - 4:43
    然後我們必須訂製設計
    「線路框」來控制它們。
  • 4:43 - 4:45
    我們必須製造很多套,
  • 4:45 - 4:49
    要製造900 多套的問題是
  • 4:49 - 4:52
    每一步驟必須執行900 多次。
  • 4:52 - 4:54
    這意味著我們有
    大量的工作要做。
  • 4:54 - 4:58
    所以,有點像是在媒體實驗室
    設立了迷你血汗工廠,
  • 4:58 - 5:02
    招募大學在校生,
    說服他們做「研究」 。
  • 5:02 - 5:03
    (笑聲)
  • 5:03 - 5:06
    深夜有電影可看,有披薩可吃,
  • 5:06 - 5:08
    但你得鎖上成千上萬的螺絲。
  • 5:08 - 5:09
    你知道的 - 「研究」。
  • 5:09 - 5:10
    (笑聲)
  • 5:10 - 5:14
    但無論如何,我認為我們
    興奮的事是
  • 5:14 - 5:15
    inFORM 介面技術
    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 5:16 - 5:20
    我們可應用在更多「隨身攜帶」的
    的行動裝置,與之互動。
  • 5:20 - 5:22
    但是,行動裝置,像是電腦,
  • 5:22 - 5:25
    可以用在許多不同的應用程式。
  • 5:25 - 5:27
    所以,你用它們來講電話、
  • 5:27 - 5:30
    上網、玩遊戲、拍照,
  • 5:30 - 5:32
    近上百萬種不同的事情。
  • 5:32 - 5:34
    但是,對於這些應用程式,
  • 5:34 - 5:37
    它們仍然具有相同的實體形式。
  • 5:37 - 5:39
    因此,我們想知道如何
  • 5:39 - 5:42
    將我們開發的 inFORM 互動介面
  • 5:42 - 5:44
    應用於行動裝置上。
  • 5:44 - 5:48
    因此,在史丹佛大學,
    我們建立「觸感邊緣顯示器」,
  • 5:48 - 5:51
    它是一個搭配「線性傳動器」
    的陣列行動裝置,
  • 5:51 - 5:53
    可改變形狀,
  • 5:53 - 5:57
    你可以在手中感覺到它的變化,
    因而知道書閱讀至何處。
  • 5:57 - 6:01
    或者;你可以從口袋
    感受到新觸感,
  • 6:01 - 6:03
    這些會比「振動」更豐富。
  • 6:03 - 6:05
    或從側面出現按鈕,
  • 6:05 - 6:09
    出現在你要的位置,
    讓你與之互動。
  • 6:09 - 6:13
    或者,讓你在玩遊戲時
    有真實的按鈕可按。
  • 6:14 - 6:15
    因此,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
  • 6:15 - 6:20
    在裝置內部嵌入
    40個微小「線性驅動器」,
  • 6:20 - 6:22
    讓你不僅僅可以觸摸他們,
  • 6:22 - 6:24
    還可以把它們收攏。
  • 6:25 - 6:29
    但我們也想看看其它
    建立更複雜的形狀變化。
  • 6:29 - 6:33
    我們採用氣動式傳動器
    建立一個變形裝置,
  • 6:33 - 6:36
    它一開始看起來可以像一支電話...
  • 6:36 - 6:39
    變成隨身的腕帶。
  • 6:40 - 6:43
    所以,我與肯中垣
    在媒體實驗室
  • 6:43 - 6:45
    建立這個「高解析度」版本,
  • 6:45 - 6:51
    使用一些伺服馬達,
    改變了不只是互動式腕帶,
  • 6:51 - 6:54
    還有其他如觸摸式輸入裝置、
  • 6:54 - 6:56
    電話...等。
  • 6:56 - 6:57
    (笑聲)
  • 6:58 - 7:00
    而且我們也有興趣地尋找
  • 7:00 - 7:03
    使用者在實際應用上
    可以隨意變形的方法,
  • 7:03 - 7:06
    可以塑造成他們要的使用裝置。
  • 7:06 - 7:08
    所以,你可以把它變成遊戲操控器,
  • 7:08 - 7:11
    然後系統偵到測目前
    是處於什麼形狀,
  • 7:11 - 7:13
    就切換到該模式。
  • 7:14 - 7:16
    那麼,我們該如何定位?
  • 7:16 - 7:18
    又該如何由此更加進步?
  • 7:18 - 7:20
    我覺得今天處在
  • 7:20 - 7:23
    物聯網的新時代,
  • 7:23 - 7:25
    一個電腦無所不在的時代。
  • 7:25 - 7:27
    他們在我們的口袋裡、
    他們在我們的牆壁、
  • 7:27 - 7:31
    他們幾乎存在於未來五年內
    你會購買的每一個裝置裡。
  • 7:31 - 7:33
    但是,如果我們停止思考裝置,
  • 7:33 - 7:36
    先回頭想想環境呢?
  • 7:36 - 7:38
    那,我們如何才能擁有智能家具、
  • 7:38 - 7:42
    智能房間 或 智能環境
  • 7:42 - 7:45
    或者「實體」上可以隨時被我們調整的城市,
  • 7:45 - 7:49
    找到與人合作的新方法
  • 7:49 - 7:51
    執行新類型的任務?
  • 7:51 - 7:55
    所以在米蘭設計週,
    我們建立了 《蛻變》 TRANSFORM,
  • 7:55 - 7:59
    這是一個桌面互動的
    「模形顯示器」版本,
  • 7:59 - 8:02
    可在表面上移動
    實體物件,例如:
  • 8:02 - 8:04
    提醒你攜帶鑰匙。
  • 8:04 - 8:09
    但它也可以變形以調整
    不同互動模式。
  • 8:09 - 8:10
    所以,如果你要工作了,
  • 8:10 - 8:13
    那麼,它可以改變成
    你想要的工作環境。
  • 8:13 - 8:15
    只要把設備帶過來,
  • 8:15 - 8:18
    它建立所有你需要的預設用途,
  • 8:18 - 8:23
    並帶來其他物件
    幫你實現這些目的。
  • 8:25 - 8:27
    總而言之
  • 8:27 - 8:31
    我真的認為需要思考一下,
    一個嶄新的、從根本上改變的
  • 8:31 - 8:33
    人和電腦互動的方法。
  • 8:34 - 8:37
    我們需要電腦可以在「實體」上
    隨時配合我們調整,
  • 8:37 - 8:39
    調整成我們想使用的方式,
  • 8:39 - 8:44
    真正充分利用我們
    手的豐富靈巧性,
  • 8:44 - 8:48
    並且我們有能力透過
    「實體」化的呈現,來思考空間資訊。
  • 8:49 - 8:53
    但是,期待未來,我認為
    我們可以超越這個裝置技術,
  • 8:53 - 8:56
    認真思考如何
    結合所有人的力量,
  • 8:56 - 8:59
    並把我們的資訊
    帶入這個世界,
  • 8:59 - 9:03
    想想智能環境,可以
    隨時配合我們調整。
  • 9:03 - 9:05
    基於上述,後續發展我將留給各位
  • 9:05 - 9:06
    非常感謝大家。
  • 9:06 - 9:09
    (掌聲)
Title:
變形技術將改變我們所了解的工作方式
Speaker:
西恩.佛摩
Description:

當我們在電腦前移動的工具不再是鍵盤和滑鼠,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互動介面設計師西恩.佛摩將資訊以「實體」方式呈現,讓我們感受於手指之間。在這次講座展示了各種變形技術的設計雛形:3D變形桌、變形手機兼腕帶、變形遊戲操控器,
還有更多可能性產品,可能改變我們未來的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09:22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