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人類可以從半智慧粘菌學習的事情

  • 0:01 - 0:04
    我想向您介紹一個有機體:
  • 0:04 - 0:07
    粘菌,多頭絨泡菌。
  • 0:07 - 0:10
    這是一個有身份危機的霉菌,
    因為牠不是一個霉菌,
  • 0:10 - 0:12
    讓我們直接開始說明。
  • 0:12 - 0:14
    牠是屬於700個已知的
  • 0:14 - 0:17
    阿米巴界的粘菌之一。
  • 0:17 - 0:19
    牠是一種單細胞生物,一個細胞,
  • 0:19 - 0:21
    與其他細胞連接在一起,
  • 0:21 - 0:24
    以形成一個在超小區而大規模的細胞,
  • 0:24 - 0:26
    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資源。
  • 0:26 - 0:28
    所以粘菌內你可能會發現成千上萬
  • 0:28 - 0:30
    或數百萬的核,
  • 0:30 - 0:32
    全部共用一個細胞壁,
  • 0:32 - 0:35
    為一體操作的實體。
  • 0:35 - 0:37
    在其自然棲息地,
  • 0:37 - 0:40
    你可能會發現粘菌在林地覓食,
  • 0:40 - 0:43
    吃腐爛的植被,
  • 0:43 - 0:45
    但你可能會同樣發現牠在
  • 0:45 - 0:46
    研究實驗室、
  • 0:46 - 0:51
    教室,甚至是藝術家的工作室。
  • 0:51 - 0:54
    我第一次碰到粘菌是大約五年前。
  • 0:54 - 0:55
    我的一位微生物學家朋友
  • 0:55 - 0:58
    給我一個裡面
    有一點黃色斑點的培養皿,
  • 0:58 - 1:01
    叫我回家玩玩。
  • 1:01 - 1:03
    我得到的唯一指令是,
  • 1:03 - 1:05
    牠喜歡陰暗潮濕,
  • 1:05 - 1:09
    其最喜歡的食物是燕麥粥。
  • 1:09 - 1:11
    我是藝術家,多年來
  • 1:11 - 1:14
    與生物學、科學流程周旋,
  • 1:14 - 1:17
    所以有生命的物質對我是尋常不過。
  • 1:17 - 1:19
    我的工作曾經涉及植物、細菌、
  • 1:19 - 1:21
    墨魚、果蠅。
  • 1:21 - 1:23
    所以我非常熱切地
    帶我的新合作者回家,
  • 1:23 - 1:25
    看看牠能做什麼。
  • 1:25 - 1:28
    所以我把牠帶回家,把牠看著。
  • 1:28 - 1:31
    我餵牠很多樣化的食物。
  • 1:31 - 1:33
    我觀察牠發展其網路,
  • 1:33 - 1:35
    形成食物源之間的連結。
  • 1:35 - 1:38
    我看著牠背後留下的痕跡,
  • 1:38 - 1:40
    顯示牠的足跡。
  • 1:40 - 1:43
    而且我注意到,
    當牠受夠身在一個培養皿中,
  • 1:43 - 1:46
    牠會逃跑,找一個更美好的家園。
  • 1:46 - 1:47
    我用縮時攝影
  • 1:47 - 1:49
    拍攝記錄我的觀察。
  • 1:49 - 1:52
    粘菌在一個小時左右生長一厘米,
  • 1:52 - 1:54
    所以現場觀看不是十分理想,
  • 1:54 - 1:57
    除非你有某種非常極端的冥想,
  • 1:57 - 2:00
    透過縮時攝影,
  • 2:00 - 2:03
    我可以觀察到一些很有趣的行為。
  • 2:03 - 2:06
    例如,如果牠剛吃了一堆不錯的燕麥,
  • 2:06 - 2:11
    粘菌會同時以不同方向
  • 2:11 - 2:14
    探索新的領域。
  • 2:14 - 2:16
    當牠遇到自己,
  • 2:16 - 2:18
    牠知道自己已經存在那裡,
  • 2:18 - 2:20
    承認自己的存在,
  • 2:20 - 2:21
    牠不會撤退回來,
  • 2:21 - 2:25
    而是會向其他方向生長。
  • 2:25 - 2:27
    我是相當受這一壯舉感動,
  • 2:27 - 2:31
    怎麼本質上只是一袋子細胞粘菌
  • 2:31 - 2:34
    能以某種方式映射其境,
  • 2:34 - 2:37
    了解本身,並有意圖地移動。
  • 2:37 - 2:41
    我發現無數的科學研究、
  • 2:41 - 2:43
    研究論文、期刊文章,
  • 2:43 - 2:47
    通通都引用了跟這有機體
    相關的不可思議研究,
  • 2:47 - 2:49
    我將會與你們分享一些。
  • 2:49 - 2:52
    例如,日本北海道大學的一個團隊
  • 2:52 - 2:54
    在迷宮裡填補了粘菌。
  • 2:54 - 2:56
    牠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細胞。
  • 2:56 - 2:59
    他們在兩個時間點上餵養,
  • 2:59 - 3:00
    當然是燕麥,
  • 3:00 - 3:02
    牠形成了
  • 3:02 - 3:03
    食物之間的連接。
  • 3:03 - 3:06
    牠從空區和死角縮回。
  • 3:06 - 3:08
    通過這個迷宮有四條可行的路徑,
  • 3:08 - 3:10
    但一次又一次,
  • 3:10 - 3:13
    黏菌搜索了最短
  • 3:13 - 3:15
    和最有效的途徑。
  • 3:15 - 3:16
    相當聰明。
  • 3:16 - 3:18
    從他們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 3:18 - 3:21
    粘菌有智能的原始形式。
  • 3:21 - 3:25
    另一項研究是定期給粘菌放冷空氣。
  • 3:25 - 3:27
    牠不喜歡它。牠不喜歡寒冷。
  • 3:27 - 3:28
    牠不喜歡乾燥。
  • 3:28 - 3:31
    他們重複間隔這樣做,
  • 3:31 - 3:32
    每一次粘菌反應地
  • 3:32 - 3:35
    放慢增長。
  • 3:35 - 3:37
    然而,在下一段時間裡,
  • 3:37 - 3:40
    研究人員並沒有放冷空氣,
  • 3:40 - 3:43
    但粘菌在因為預期會有冷空氣
  • 3:43 - 3:45
    而放緩成長。
  • 3:45 - 3:47
    牠在某種程度上知道這段時間
  • 3:47 - 3:49
    會有牠不喜歡的寒冷空氣。
  • 3:49 - 3:51
    從他們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 3:51 - 3:54
    粘菌能夠學習。
  • 3:54 - 3:55
    第三個實驗:
  • 3:55 - 3:57
    粘菌被邀請去
  • 3:57 - 4:01
    探索覆蓋燕麥的領域。
  • 4:01 - 4:04
    燕麥是分枝形狀的格局。
  • 4:04 - 4:07
    從那裡,牠每發現有食物的節點,
  • 4:07 - 4:10
    牠形成了一個網絡,一個連接,
  • 4:10 - 4:11
    並保持覓食。
  • 4:11 - 4:14
    26 小時後,牠在不同的
  • 4:14 - 4:15
    燕麥之間建立了
  • 4:15 - 4:17
    相當堅定的網絡。
  • 4:17 - 4:19
    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 4:19 - 4:22
    直到你發現,
    一開始在中心的燕麥,
  • 4:22 - 4:24
    代表東京,
  • 4:24 - 4:28
    和周圍的燕麥是地鐵站。
  • 4:28 - 4:30
    該粘菌已複製了
  • 4:30 - 4:32
    東京的交通網絡。
  • 4:32 - 4:34
    (笑聲)
  • 4:34 - 4:37
    這是個複雜的、隨時間推移的系統,
  • 4:37 - 4:41
    由社區住宅、土木工程,
    和城市規劃發展出來的。
  • 4:41 - 4:43
    我們花了超過100年做的,
  • 4:43 - 4:46
    粘菌僅僅用了一天。
  • 4:46 - 4:49
    從他們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 4:49 - 4:51
    粘菌能夠形成有效的網絡
  • 4:51 - 4:53
    解決旅行推銷員問題。
  • 4:53 - 4:56
    牠是一種生物計算機。
  • 4:56 - 4:58
    因此,牠已在數學上建立了模式,
  • 4:58 - 5:00
    算法進行分析。
  • 5:00 - 5:03
    牠已經超聲波化、複製、模擬。
  • 5:03 - 5:05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
  • 5:05 - 5:08
    正進行解碼牠的生物學原理,
  • 5:08 - 5:11
    了解其運算規則,
  • 5:11 - 5:13
    並運用學習在電子、
  • 5:13 - 5:15
    程式編寫和機器人等領域。
  • 5:15 - 5:17
    問題是,
  • 5:17 - 5:19
    牠是如何運作?
  • 5:19 - 5:21
    牠沒有中樞神經系統。
  • 5:21 - 5:23
    牠沒有大腦,
  • 5:23 - 5:25
    但牠可以執行
  • 5:25 - 5:27
    我們聯想到的腦功能。
  • 5:27 - 5:29
    牠可以學習,牠有記憶,
  • 5:29 - 5:32
    牠能夠解決問題,牠可以做決策。
  • 5:32 - 5:34
    那麼,牠的智慧何在?
  • 5:34 - 5:37
    這是一個顯微鏡,我拍的一段影片,
  • 5:37 - 5:39
    大約是 100 倍的放大倍率,
  • 5:39 - 5:42
    加快 20 倍左右,
  • 5:42 - 5:44
    粘菌裡面,
  • 5:44 - 5:48
    有一個節奏性的脈動流,
  • 5:48 - 5:50
    通過細胞,攜帶著
  • 5:50 - 5:53
    細胞物質、營養物質和化學訊息
  • 5:53 - 5:55
    的脈狀結構,
  • 5:55 - 5:59
    首先在一個方向流,
    然後再在另一個方向。
  • 5:59 - 6:01
    就是這種在細胞內連續的、
  • 6:01 - 6:03
    同步的波動,
  • 6:03 - 6:08
    允許牠對其相當複雜的環境有所理解,
  • 6:08 - 6:11
    儘管牠並沒有任何大型的控制中心。
  • 6:11 - 6:14
    這就是牠智能的所在。
  • 6:14 - 6:18
    所以,不只是大學的學術研究人員
  • 6:18 - 6:20
    對這個有機體感興趣。
  • 6:20 - 6:23
    幾年前,我成立了 SliMoCo,
  • 6:23 - 6:25
    粘菌合作社。
  • 6:25 - 6:27
    這是一個在網上、開放、
  • 6:27 - 6:30
    民主的網路,給予粘菌研究人員
  • 6:30 - 6:33
    和愛好者分享知識和研究的地方,
  • 6:33 - 6:36
    跨學科
  • 6:36 - 6:40
    和學術領域。
  • 6:40 - 6:43
    合作社的成員是自我選拔。
  • 6:43 - 6:46
    人們發現合作社
  • 6:46 - 6:50
    就如粘菌發現燕麥。
  • 6:50 - 6:51
    成員包括科學家、
  • 6:51 - 6:53
    電腦科學家和研究員,
  • 6:53 - 6:55
    亦有像我一樣的藝術家研究員,
  • 6:55 - 7:00
    建築師、設計師、作家、
    社會活動家,包羅萬象。
  • 7:00 - 7:05
    這一群成員非常有趣,不拘一格。
  • 7:05 - 7:06
    僅僅是幾個例子:
  • 7:06 - 7:09
    有一位用熒光絨泡菌油漆的藝術家、
  • 7:09 - 7:11
    一個結合生物和
  • 7:11 - 7:14
    電子設計
  • 7:14 - 7:17
    與 3D 列印技術的團隊,
  • 7:17 - 7:20
    還有另一位藝術家使用粘菌,
  • 7:20 - 7:22
    請社區團員繪製
  • 7:22 - 7:25
    其區域的地圖。
  • 7:25 - 7:27
    在這裡,粘菌被直接
  • 7:27 - 7:30
    用作生物工具,但比喻為
  • 7:30 - 7:33
    在談論社會凝聚力,
  • 7:33 - 7:36
    溝通及合作
  • 7:36 - 7:37
    方式的象徵。
  • 7:37 - 7:40
    還有其他公眾參與活動,
  • 7:40 - 7:42
    我辦了很多粘菌工作室,
  • 7:42 - 7:44
    用創造性的方式跟粘菌互動。
  • 7:44 - 7:46
    所以人們受邀來了解
  • 7:46 - 7:48
    粘菌可以做什麼驚人的事情,
  • 7:48 - 7:51
    而且他們可以設計
    自己的培養皿實驗環境,
  • 7:51 - 7:53
    為粘菌進行導航,
  • 7:53 - 7:55
    使他們能夠測試其性能。
  • 7:55 - 7:57
    每個人都像帶一隻新寵物回家,
  • 7:57 - 8:00
    並應邀在合作社上發表他們
  • 8:00 - 8:02
    對粘菌發現的結果。
  • 8:02 - 8:04
    合作社使我
  • 8:04 - 8:06
    能夠與大批
  • 8:06 - 8:09
    有趣的人合作。
  • 8:09 - 8:10
    我正在與製片人
  • 8:10 - 8:14
    安排粘菌的長篇紀錄片,
  • 8:14 - 8:17
    我要強調是長篇,
  • 8:17 - 8:18
    正在編輯的最後階段,
  • 8:18 - 8:21
    很快就會在你附近的影院放映。
  • 8:21 - 8:23
    (笑聲)
  • 8:23 - 8:26
    牠也讓我進行我認為是
  • 8:26 - 8:29
    世界上第一個人類粘菌實驗。
  • 8:29 - 8:32
    這是在鹿特丹去年展覽的一部分。
  • 8:32 - 8:37
    我們邀請人們扮演粘菌半小時。
  • 8:37 - 8:40
    基本上,我們就把人捆綁在一起
  • 8:40 - 8:42
    形成一個巨細胞,
  • 8:42 - 8:45
    並邀請他們要按照粘菌規則做。
  • 8:45 - 8:49
    必須要通過振盪來溝通,
  • 8:49 - 8:50
    不能說話,
  • 8:50 - 8:55
    要作為一體、巨大細胞來行動,
  • 8:55 - 8:56
    沒有自我,
  • 8:56 - 8:59
    移動的動機便是
  • 8:59 - 9:01
    要探索環境
  • 9:01 - 9:03
    尋找食物。
  • 9:03 - 9:06
    因此,一堆混亂的人群
    隨之而來,
  • 9:06 - 9:10
    這群被黃色繩索綁在一起的陌生人
    穿寫著「我是粘菌」黃色的 T 恤,
  • 9:10 - 9:13
    在博物館的公園漫步。
  • 9:13 - 9:16
    當他們遇到樹木,
  • 9:16 - 9:20
    還得以巨大細胞的方式
    重塑他們的連接和重組,
  • 9:20 - 9:24
    且不能說話。
  • 9:24 - 9:27
    這是一個非常滑稽的實驗。
  • 9:27 - 9:29
    這不是為了證實假設。
  • 9:29 - 9:31
    我們不是想證明,表明什麼。
  • 9:31 - 9:34
    但它確實為我們提供了
  • 9:34 - 9:36
    一個能讓公眾參與的方法,
  • 9:36 - 9:40
    充滿聰明想法、媒介、自主性,
  • 9:40 - 9:43
    並俏皮地提供了
  • 9:43 - 9:46
    有關隨後進行
  • 9:46 - 9:49
    討論的平台。
  • 9:49 - 9:51
    這實驗中
  • 9:51 - 9:54
    最令人興奮的事情
  • 9:54 - 9:56
    是之後的談話。
  • 9:56 - 10:00
    完全自發的座談
    會發生在公園裡。
  • 10:00 - 10:02
    人們津津樂道地談人的心理,
  • 10:02 - 10:05
    是多麼困難地放棄本身
  • 10:05 - 10:07
    和自我。
  • 10:07 - 10:10
    其他人談論細菌的傳播。
  • 10:10 - 10:12
    每個人有
  • 10:12 - 10:15
    自己的解釋,
  • 10:15 - 10:17
    從這個實驗我們的結論是,
  • 10:17 - 10:21
    鹿特丹的人很合群,
  • 10:21 - 10:24
    尤其是喝了啤酒之後。
  • 10:24 - 10:26
    我們不只是給他們燕麥。
  • 10:26 - 10:27
    我們也給他們啤酒。
  • 10:27 - 10:29
    但他們不是像粘菌一樣有效。
  • 10:29 - 10:31
    粘菌,對我來說,
  • 10:31 - 10:34
    是一個引人入勝的題材。
  • 10:34 - 10:36
    牠是迷人的生物,
  • 10:36 - 10:37
    牠的計算有趣,
  • 10:37 - 10:39
    但牠也是一個象徵,
  • 10:39 - 10:43
    是種集合社區想法、
  • 10:43 - 10:47
    集體行為和合作的一種方式。
  • 10:47 - 10:49
    我的許多作品中借鑒了科研,
  • 10:49 - 10:52
    所以這個是對迷宮實驗的致敬,
  • 10:52 - 10:53
    只是以不同的方式。
  • 10:53 - 10:56
    粘菌也是我的工作物質。
  • 10:56 - 11:01
    牠是照片的、版畫的、動畫的,
  • 11:01 - 11:03
    參與事件的共同製作者。
  • 11:03 - 11:05
    雖然在粘菌不曾
  • 11:05 - 11:07
    選擇與我合作,確切地說,
  • 11:07 - 11:09
    但這也是一種合作的角色。
  • 11:09 - 11:12
    我可以預測某些行為,
  • 11:12 - 11:14
    透過理解牠的運作方式,
  • 11:14 - 11:15
    但我無法控制牠。
  • 11:15 - 11:17
    粘菌在創作過程中
  • 11:17 - 11:19
    有最後決定權。
  • 11:19 - 11:23
    畢竟,牠有自己的美感標準。
  • 11:23 - 11:24
    我們看到的這些分支模式,
  • 11:24 - 11:27
    可以看到各種大自然的形式,
  • 11:27 - 11:30
    從河流三角洲至雷擊,
  • 11:30 - 11:34
    從我們自己的血管,至神經網路。
  • 11:34 - 11:36
    在這個簡單而又複雜的有機體,
  • 11:36 - 11:38
    顯然有很明確的規則,
  • 11:38 - 11:42
    而不管我們的學科角度,
    還是我們的查詢方式,
  • 11:42 - 11:44
    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 11:44 - 11:45
    透過觀察
  • 11:45 - 11:49
    與跟這美麗卻無腦的物質互動。
  • 11:49 - 11:52
    這就是多頭絨泡菌。
  • 11:52 - 11:54
    謝謝。
  • 11:54 - 11:55
    (掌聲)
Title:
人類可以從半智慧粘菌學習的事情
Speaker:
海瑟 • 巴尼特
Description:

從生物設計和自組織系統的啟發,藝術家海瑟 • 巴尼特與生活在陰涼、潮濕處的真核微生物多頭絨泡菌共同創作。人可以從半智慧粘菌學到什麼?聽聽這篇演講來了解一下。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2:11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