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新美國夢

  • 0:01 - 0:02
    我是一名記者,
  • 0:02 - 0:05
    所以我喜歡發掘故事,
  • 0:05 - 0:08
    和那些聳動標題下的人生百態。
  • 0:09 - 0:12
    我同時也想定下來,
  • 0:12 - 0:15
    找個好伴、生下孩子。
  • 0:15 - 0:17
    所以過去幾年,
  • 0:17 - 0:19
    我一直試著去了解
  • 0:19 - 0:23
    21 世紀的美好生活如何組成。
  • 0:23 - 0:28
    我想知道背後的道德和哲學意涵,
  • 0:28 - 0:31
    也迫切想為自己的人生找答案。
  • 0:32 - 0:34
    我們身處在不安的時代。
  • 0:34 - 0:38
    事實上,美國史上第一次,
  • 0:38 - 0:43
    多數家長不認為下一代會更好。
  • 0:43 - 0:46
    無論貧富、男女皆然。
  • 0:47 - 0:50
    你們有些人可能聽過會覺得沮喪。
  • 0:50 - 0:53
    畢竟美國人深信
  • 0:53 - 0:55
    經濟向上流動的概念:
  • 0:55 - 0:59
    每一個世代都會青出於藍,
  • 0:59 - 1:03
    賺更多、花更多、各方面更加富足。
  • 1:03 - 1:05
    我們把這種夢想出口全球,
  • 1:05 - 1:08
    巴西、中國甚至肯亞的孩子
  • 1:08 - 1:12
    懷抱著這種憧憬和渴求長大。
  • 1:13 - 1:16
    但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份民調,
  • 1:16 - 1:18
    我其實沒有很沮喪。
  • 1:19 - 1:20
    反而是一種啟發:
  • 1:21 - 1:24
    「更好」的標準是什麼?
  • 1:25 - 1:27
    「更好」是找到一份鐵飯碗,
  • 1:27 - 1:30
    然後下半輩子衣食無虞嗎?
  • 1:30 - 1:32
    早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 1:32 - 1:36
    美國人平均每 4.7 年換一份工作,
  • 1:36 - 1:38
    而且預計到了 2020 年,
  • 1:38 - 1:41
    將近半數的美國人會從事自由業。
  • 1:42 - 1:44
    所以「更好」從數字看得出來嗎?
  • 1:44 - 1:47
    是賺越多錢越好嗎?
  • 1:48 - 1:51
    若單看收入多寡,我們沒有比較好。
  • 1:51 - 1:54
    人均所得中位數扣除通膨因素,
  • 1:54 - 1:57
    從 2000 年就沒有成長。
  • 1:58 - 2:02
    「更好」是要我們住在
    有白色藩籬圍著的大房子?
  • 2:03 - 2:04
    誰還住那種房子。
  • 2:05 - 2:08
    將近五百萬人
    在金融海嘯後無家可歸,
  • 2:08 - 2:13
    更多人從買房的迷思中清醒,
  • 2:13 - 2:17
    或者是從鼓吹買房的陷阱中清醒。
  • 2:18 - 2:21
    擁房率降至 1995 年以來最低。
  • 2:22 - 2:25
    所以就業率不穩定,
  • 2:25 - 2:27
    我們賺不到什麼錢,
  • 2:27 - 2:30
    也沒有住在漂亮的大房子裡。
  • 2:30 - 2:34
    這簡直就是美國夢的終結。
  • 2:36 - 2:37
    可是,
  • 2:38 - 2:40
    這些是衡量國家強盛,
  • 2:40 - 2:43
    或是生活品質的最好指標嗎?
  • 2:44 - 2:48
    我認為再創造的精神
    才是美國強盛的原因。
  • 2:48 - 2:50
    金融海嘯之後,
  • 2:50 - 2:54
    越來越多美國人
    在重新定義「更好」的意義。
  • 2:54 - 2:58
    結果發現社群和創意,
  • 2:58 - 3:00
    遠比幾塊錢、幾分錢重要。
  • 3:01 - 3:03
    我把話說清楚:
  • 3:03 - 3:09
    14.8% 的美國人貧困缺錢,
  • 3:09 - 3:10
    這不用多解釋。
  • 3:10 - 3:13
    然後我們都需要政策保障
  • 3:13 - 3:17
    不受雇主或金融機構剝削。
  • 3:17 - 3:22
    這也不經意點出了貧富差距
  • 3:22 - 3:25
    在道德上的不合情理。
  • 3:26 - 3:28
    可是,
  • 3:28 - 3:30
    我們的討論常常到此為止。
  • 3:31 - 3:35
    我們把貧窮說成一種單一經驗;
  • 3:35 - 3:37
    只把窮人當成受害者。
  • 3:38 - 3:41
    我從研究和報導的過程中學到,
  • 3:41 - 3:43
    那些最弱勢的人
  • 3:43 - 3:46
    往往更能駕馭
  • 3:46 - 3:49
    美好生活的藝術。
  • 3:50 - 3:53
    若說需求是發明之母,
  • 3:53 - 3:54
    那麼我相信,
  • 3:54 - 3:58
    衰退就是覺醒之父。
  • 3:59 - 4:02
    它將最關鍵的問題擺在我們眼前,
  • 4:02 - 4:07
    那些安逸時我們懶得回答的問題。
  • 4:07 - 4:09
    我們該如何工作?
  • 4:09 - 4:10
    我們該如何生活?
  • 4:11 - 4:13
    我們所有人,無論察覺與否,
  • 4:13 - 4:15
    都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 4:15 - 4:18
    就像先人在耳邊不斷耳語。
  • 4:19 - 4:23
    我曾祖父是住在底特律的酒鬼,
  • 4:23 - 4:26
    他三不五時會去工廠打個工。
  • 4:27 - 4:30
    聽起來很不可置信,
  • 4:30 - 4:31
    他有 21 個小孩,
  • 4:31 - 4:34
    都是跟同一個女人生的,我曾祖母,
  • 4:34 - 4:37
    她 47 歲時卵巢癌過世。
  • 4:38 - 4:40
    我現在在懷第二胎,
  • 4:40 - 4:44
    還是完全無法了解她經歷的過程。
  • 4:45 - 4:48
    如果你仔細算,其中有六對雙胞胎。
  • 4:49 - 4:52
    所以我爺爺,他們其中一個兒子,
  • 4:52 - 4:53
    變成四海為家的業務員,
  • 4:53 - 4:55
    過著揮金如土的生活。
  • 4:55 - 4:58
    所以我爸小時候一開門
    外面就是討債的,
  • 4:59 - 5:01
    他都要假裝爸媽不在家。
  • 5:01 - 5:05
    他還從車庫找鉗子自己拆牙套,
  • 5:05 - 5:09
    因為我爺爺說他沒錢
    給我爸看牙醫。
  • 5:10 - 5:13
    所以我爸,毫不意外,
  • 5:13 - 5:15
    當上處裡破產的律師。
  • 5:15 - 5:17
    這應該不能寫進小說吧?
  • 5:17 - 5:21
    他很在意要打下穩固的基礎
  • 5:21 - 5:22
    給我哥和我。
  • 5:23 - 5:26
    我的疑問來自數個世代的掙扎。
  • 5:27 - 5:30
    我父母確保我健全長大,
  • 5:30 - 5:33
    能夠去質疑、冒險、大膽嘗試。
  • 5:34 - 5:37
    諷刺的是,我的這些反思
  • 5:37 - 5:41
    來自他們提供的穩定生活,
  • 5:41 - 5:43
    讓我有餘裕去思索生活的價值,
  • 5:43 - 5:48
    至少是 21 世紀被定義的傳統價值。
  • 5:49 - 5:51
    讓我們來看第一個問題:
  • 5:51 - 5:53
    我們該如何工作?
  • 5:54 - 5:57
    去學學自己的媽媽。
  • 5:58 - 6:00
    沒錯,我們花了數十年,
  • 6:00 - 6:04
    想把女性塞進男性創造的職場。
  • 6:04 - 6:06
    很多女人為了適應犧牲良多,
  • 6:06 - 6:09
    但更多人不得不鋌而走險,
  • 6:10 - 6:12
    為了幾分錢絞盡腦汁,
  • 6:12 - 6:15
    吃足苦頭放下身段,
  • 6:15 - 6:16
    只為了最愛的家人。
  • 6:17 - 6:20
    我媽說那叫「但是又何奈」。
  • 6:20 - 6:23
    成長顧問說這叫「多元化發展」。
  • 6:24 - 6:26
    不管你怎麼說,
  • 6:26 - 6:31
    越來越多男性選擇這種生活方式。
  • 6:31 - 6:36
    他們聽見需求的呼喚,
    同時想當好父親和好兒子。
  • 6:37 - 6:39
    藝術家安漢米爾頓曾說:
  • 6:39 - 6:42
    「勞動讓你有所察覺。」
  • 6:44 - 6:46
    換句話說,你的職業
  • 6:46 - 6:48
    就是你所了解的世界。
  • 6:49 - 6:51
    如果這是真的,至少我是這麼相信,
  • 6:51 - 6:55
    曾經過度對小朋友、
  • 6:55 - 6:57
    病患和年長者付出的女性,
  • 6:57 - 7:00
    如今反而大大受益於
  • 7:00 - 7:03
    這個最根本的一項認知:
  • 7:03 - 7:06
    體認到人類現在的處境。
  • 7:06 - 7:09
    在這個轉捩點上,
  • 7:09 - 7:11
    男人等於某種程度賭上了
  • 7:11 - 7:14
    全人類的存續。
  • 7:15 - 7:18
    習以為常的朝九晚五不再適合。
  • 7:19 - 7:22
    照表操課、職業階層都不重要了。
  • 7:22 - 7:25
    每天都有產業興起或衰落。
  • 7:25 - 7:27
    一切都說不準了。
  • 7:27 - 7:29
    所以不要再問小孩:
  • 7:29 - 7:31
    「你以後長大要做什麼?」
  • 7:31 - 7:35
    而要開始問:
    「你以後長大要怎麼做?」
  • 7:35 - 7:37
    以後的職業選擇千變萬化。
  • 7:37 - 7:39
    唯一不變的是他們本身。
  • 7:40 - 7:41
    他們越了解自己的才華,
  • 7:41 - 7:44
    去找到相輔相成的對象,
  • 7:44 - 7:46
    才會過得越好。
  • 7:47 - 7:49
    眼前的挑戰是重建社會安全網,
  • 7:49 - 7:52
    去配合日益脆弱的經濟體。
  • 7:52 - 7:54
    我們需要更靈活的健保。
  • 7:54 - 7:58
    我們需要能涵蓋自身風險,
  • 7:58 - 8:01
    以及保障保戶無虞的保單設計。
  • 8:01 - 8:04
    我們要認真考慮全面的基本工資。
  • 8:04 - 8:06
    我們要重新設計勞工組織。
  • 8:07 - 8:11
    創造出一個符合
  • 8:11 - 8:12
    21 世紀價值的勞動環境,
  • 8:12 - 8:17
    只想養家餬口的觀念早就落伍了,
  • 8:18 - 8:19
    不信去問你媽。
  • 8:20 - 8:21
    至於第二個問題:
  • 8:21 - 8:23
    我們該怎麼生活?
  • 8:24 - 8:28
    我們應該過得像飄洋過海的先人。
  • 8:29 - 8:31
    當初他們來到美洲大陸,
  • 8:31 - 8:35
    共享住所、生存技巧、照護幼兒,
  • 8:35 - 8:37
    盡力餵飽每一張嘴,
  • 8:37 - 8:39
    無論資源有多匱乏。
  • 8:40 - 8:43
    但後來成功卻變成自掃門前雪,
  • 8:43 - 8:46
    不斷追尋美國夢的經典象徵:
  • 8:46 - 8:48
    白色藩籬的大房子。
  • 8:48 - 8:50
    時至今日,院子的白色藩籬
  • 8:51 - 8:53
    還是給人成功、穩健的形象。
  • 8:53 - 8:55
    但當你把這些表象拋開,
  • 8:55 - 8:58
    發現藩籬只是人際交流的阻礙。
  • 8:58 - 9:01
    許多美國人抗拒白色藩籬,
  • 9:01 - 9:04
    和那種高度封閉的私人生活,
  • 9:04 - 9:06
    想要重新繫起人群,
  • 9:06 - 9:08
    進而增進相互的依賴。
  • 9:09 - 9:11
    舉例來說,有五千萬人
  • 9:11 - 9:14
    是住在多代同堂的家裡。
  • 9:14 - 9:17
    金融海嘯時的人數更多,
  • 9:17 - 9:19
    但大家其實很喜歡這種生活模式。
  • 9:19 - 9:23
    三分之二多代同堂的人說
  • 9:23 - 9:26
    家人之間的感情更好了。
  • 9:26 - 9:29
    有些人跟家人以外的人一起住,
  • 9:29 - 9:34
    互相提供健康和經濟的援助。
  • 9:34 - 9:36
    「CoAbode」是一個線上平台,
  • 9:36 - 9:39
    讓單親媽媽們互相找伴租屋,
  • 9:39 - 9:41
    已經累積五萬名用戶。
  • 9:42 - 9:44
    65 歲以上的人特別傾向
  • 9:44 - 9:48
    去找這樣的另類住宿方案。
  • 9:48 - 9:51
    他們了解自己的生活品質
  • 9:51 - 9:55
    仰賴一定程度的獨處和合作。
  • 9:56 - 9:58
    但仔細想想我們也是一樣,
  • 9:58 - 10:00
    無論老少。
  • 10:00 - 10:04
    長久以來,我們假裝
    幸福就是窩在自己的城堡。
  • 10:04 - 10:07
    但研究顯示事實並非如此。
  • 10:07 - 10:10
    最健康、最幸福也最安全的情況,
  • 10:10 - 10:15
    假如說天災或是有突發狀況,
  • 10:15 - 10:20
    和鄰居做好守望相助很重要。
  • 10:21 - 10:23
    我自己也有切身體驗。
  • 10:23 - 10:26
    過去幾年我都住在一個共居社區。
  • 10:26 - 10:30
    有 1.5 英畝的柿子樹林,
  • 10:30 - 10:34
    黑莓樹在社區花園蜿蜒,
  • 10:34 - 10:37
    我們就坐落在奧克蘭城區。
  • 10:37 - 10:40
    九棟建築設計迥異,
  • 10:40 - 10:41
    不同坪數,不同外形,
  • 10:41 - 10:43
    但都盡可能綠化。
  • 10:43 - 10:46
    所以我們屋頂上有裝太陽能板,
  • 10:46 - 10:48
    所以我們每個月電費基本上
  • 10:48 - 10:49
    不會超過五塊美金。
  • 10:50 - 10:51
    我們總共 25 位住戶
  • 10:51 - 10:55
    年齡、政治傾向、職業都不同,
  • 10:55 - 10:57
    但我們住的地方五臟俱全。
  • 10:58 - 10:59
    而且,
  • 10:59 - 11:02
    我們共用一個工業級廚房和用餐區,
  • 11:02 - 11:04
    每周有兩次共餐。
  • 11:04 - 11:06
    通常我跟人家介紹時,
  • 11:06 - 11:08
    基本上有兩種極端反應:
  • 11:08 - 11:10
    要嘛就說:「大家都應該這樣住啊!」
  • 11:10 - 11:14
    不然就是:「聽起來有點可怕。
  • 11:14 - 11:15
    我應該死都不會住進去。」
  • 11:15 - 11:20
    但我跟你保證,
    我們絕對尊重互相的隱私,
  • 11:21 - 11:25
    也致力於所謂「極致的待客之道」,
  • 11:26 - 11:28
    沒有五星級酒店廣告這麼誇張,
  • 11:29 - 11:34
    但確保每一個人都被善意款待,
  • 11:34 - 11:36
    就這麼簡單。
  • 11:37 - 11:41
    住在這種社區最大的驚喜?
  • 11:41 - 11:44
    大家一起分擔家事,
    修繕、烹飪、園藝,
  • 11:44 - 11:47
    有時也分擔心理的壓力。
  • 11:48 - 11:51
    與其依賴少數幾個家庭成員,
  • 11:51 - 11:52
    去負擔你所有的情緒,
  • 11:53 - 11:55
    這邊你有二十幾個人可以找,
  • 11:55 - 11:57
    聊聊今天工作多勞累,
  • 11:57 - 11:59
    或是請教怎麼處理學校的壞老師。
  • 12:00 - 12:03
    社區的青少年通常會去尋求
  • 12:03 - 12:07
    父母外成年人的建議。
  • 12:07 - 12:11
    這是作家 bell hooks 說的「新式教養」,
  • 12:11 - 12:13
    我們相信這些孩子有更多榜樣
  • 12:13 - 12:18
    去依賴和模仿會更健康。
  • 12:18 - 12:21
    而且成年人也會更健康。
  • 12:22 - 12:24
    其實要變成白色藩籬裡
  • 12:24 - 12:27
    人人稱羨的完美家庭壓力很大。
  • 12:28 - 12:31
    我今天要講的「新的更好」,
  • 12:31 - 12:34
    不是要你努力變成完美家庭,
  • 12:34 - 12:37
    而是要擁抱不完美的社群,
  • 12:37 - 12:39
    無論是遠近親戚同堂,
  • 12:39 - 12:41
    或是像我那樣的共居社區,
  • 12:41 - 12:44
    甚至只是幾個鄰居開始提議
  • 12:44 - 12:46
    互相關懷、互相照料。
  • 12:46 - 12:48
    這是好的常識吧?
  • 12:48 - 12:53
    但經濟常常是
    我們裹足不前的原因。
  • 12:54 - 12:56
    最可靠的財富
  • 12:56 - 12:58
    其實就是人際連結。
  • 13:00 - 13:03
    「新的更好」重點不在個人。
  • 13:03 - 13:06
    如果你一事無成,或是你這樣覺得,
  • 13:06 - 13:08
    我這邊有個好消息:
  • 13:08 - 13:12
    用某個你不知道的標準看
    你可能是勝利組。
  • 13:12 - 13:16
    你可能不太會賺錢卻是超級好爸爸。
  • 13:16 - 13:18
    你可能買不起夢寐以求的房子,
  • 13:18 - 13:21
    但你辦的社區派對史上最猛。
  • 13:22 - 13:24
    如果你要的是課本上的成功,
  • 13:24 - 13:28
    我講的對你就太殘酷了。
  • 13:28 - 13:30
    你可能很失敗,
  • 13:30 - 13:34
    如果用你深信
    卻一直得不到回報的某個標準看。
  • 13:35 - 13:36
    但只有你知道。
  • 13:37 - 13:42
    我知道我對不起曾祖母,
  • 13:42 - 13:45
    她的一生短暫又令人不捨,
  • 13:45 - 13:48
    如果我只是要賺錢養家糊口。
  • 13:49 - 13:52
    但苦難和人生的意義
    是錢解決不了的。
  • 13:52 - 13:57
    再大的房子都蓋不掉她承受的苦。
  • 13:57 - 13:59
    我對得起我的曾祖母,
  • 13:59 - 14:03
    如果我敞開心胸不斷努力。
  • 14:04 - 14:07
    在這樣一片不確定之中,
  • 14:07 - 14:09
    我們也許感到很不安。
  • 14:10 - 14:15
    但我們可以選擇要硬抗或順服。
  • 14:15 - 14:20
    我們大可封閉自我、
    對大環境的改變失去信心,
  • 14:20 - 14:22
    甚至對自己失去信心。
  • 14:22 - 14:24
    或著我們敞開心胸,
  • 14:24 - 14:29
    培養自己探索、連結和創造的能力。
  • 14:31 - 14:33
    你會發現最大的危機,
  • 14:34 - 14:37
    不是我們無法達成美國夢。
  • 14:38 - 14:40
    最大的危機是你達成了一個夢想,
  • 14:40 - 14:43
    但你壓根不相信的。
  • 14:43 - 14:45
    所以千萬不要這樣。
  • 14:45 - 14:48
    去做有挑戰、有趣的事,
  • 14:48 - 14:52
    用心過每一天的生活,
  • 14:52 - 14:55
    用最真的愛、創意和精力待人,
  • 14:55 - 14:58
    不斷追上你心中相信的價值。
  • 14:59 - 15:02
    這樣,不是賺大錢,
  • 15:02 - 15:04
    才是回報先人的方式,
  • 15:04 - 15:08
    這種全力以赴的精神。
  • 15:09 - 15:10
    謝謝。
  • 15:10 - 15:19
    (掌聲)
Title:
新美國夢
Speaker:
柯妮馬丁
Description:

史上頭一回,美國大部分的家長不認為下一代的未來會更好。但記者柯妮馬丁說,這沒什麼好緊張的。這反而是個機會,重新定義新的工作和家庭構成,去強調社群和創意。「最大的危機不是無法達成美國夢,」她在演說中如是說,在美國以外的地區也是如此,「最大的危機是去追尋一個自己都不相信的夢。」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5:32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