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的说服力很高, 以至于很多个人、机构甚至整个国家 在做最重要的决定时都会参考统计数据。 但其实这样做有一个问题。 任何一系列的统计数据都也许有一些隐藏的因素, 可以颠覆整个结果。 例如,想象你现在需要在两家医院中选择一家 为家里的老人做手术。 在每个医院最近收治的1000例患者中, A医院有900例患者存活。 然而,B医院只有800例患者存活。 这样看来,A医院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在你做出决定前, 要记得,这两家医院收治的患者入院时, 健康状态并不一致。 如果我们将1000例患者分为两组, 入院时健康状态好的 和入院时健康状态不好的, 结果就截然不同。 A医院只有100例入院时健康状况不好, 其中30例存活。 B医院有400例入院时健康状况不好, 210例被救活了。 对于重症患者来说, 去B医院的生存率为52.5%。 所以,B医院是更好的选择。 那如果您的亲人入院时健康状态好呢? 出人意料,轻症患者在B医院的生存率超过98%, B医院依旧是更好的选择。 既然B医院两组病人的生存率都更高, 为什么A医院的总体生存率会更高呢? 我们遇到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辛普森悖论”—— 同一批数据仅因为分组不同, 得出的结果完全相悖。 “辛普森悖论”常常发生在总体数据隐藏了条件变量时, 条件变量有时被称为潜伏变量。 这个隐藏的额外变量会显著影响结果。 这里,隐藏变量是患者到达医院时 健康状况的构成比。 “辛普森悖论”并非只是假说, 它时不时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有时,是很重要的背景下。 英国一项看起来展示出, 在20年里, 吸烟者生存率高于不吸烟者。 但根据参与者的年龄分组后, 发现不吸烟组人群的平均年龄显著较高, 所以,不吸烟组在随访过程中更容易死亡, 恰巧是因为不吸烟者通常更长寿。 在这个例子中,年龄就是潜伏变量, 而且它对于正确解释数据至关重要。 另外一个例子中, 佛罗里达州一项在死刑犯中所进行的分析显示, 在黑人和白人在被指控谋杀的时候, 判刑轻重没有种族差别, 但根据受害者的种族分组后,结果大不相同。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黑人都更容易被判处死刑。 白人之所以总体被判刑的比例高, 是因为当受害者是白人的时候, 相比于受害者是黑人而言, 更容易导致死刑的判决; 而且,大部分的谋杀都发生在同一个种族内的。 我们怎样才能不被“辛普森悖论”所误导呢? 不幸的是,并没有统一的答案。 数据可以有无数种分组方法, 相对于将数据分成具有误导性的,主观性的类别而言, 总体数字有时能更给出更加精准的图景。 我们能做的就是仔细地研究这些数据所描述的实际情况, 并且考虑是否有潜伏变量。 否则,那些用数据去操纵别人,同时推进自己的日程的人, 可以轻松伤害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