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 數以百計的探險者 夢想著去攀登 Qomolangma, 也就是 珠穆朗瑪峰(珠峰)。 在基地營,他們盤坐數個月, 等待機會攀登此峰 高聳、致命的山頂。 為何人們甘願冒生命危險 去攀登珠峰呢? 是挑戰性? 風景? 碰觸天的機會? 很多人被吸引是因為 珠峰是世界最高峰。 這裡有個重要的差別必須釐清, 就山腳量到山頂 毛納基火山 是真正最高的山, 但高達海平面以上 8850 公尺 珠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 要了解這座高聳的山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必須深入地球的地殼 去看大陸板塊的碰撞。 地球表面就像是一個犰狳的護甲, 一塊塊地殼不斷地 彼此上疊、下滑及圍繞。 這些巨大大陸板塊的 移動速度算是快的, 大約每年 2 到 4 公分, 和我們指甲的生長速度近似。 當兩個板塊發生碰撞, 一塊推或滑到另一塊底下, 其邊緣會摺皺, 造成了所謂的「隆起」 以容納額外的地殼, 珠峰就是這樣形成的。 5 千萬年前,印度板塊北移 與更大的歐亞板塊相撞, 那裡地殼彎皺,造成巨大的隆起。 珠峰位於這次板塊互撞的中心處, 在印度及歐亞板塊撞擊交接地帶。 除了隆起之外, 「力量」也影響了山形。 當陸地被往上推,氣團也被迫上升。 上升的空氣變冷, 造成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 形成雨或雪。 落下的雨與雪,磨蝕了地形, 溶解或分解岩石, 此過程稱為「風化作用」。 水攜帶著風化物質往下沖, 侵蝕地表, 刻出深谷和鋸齒狀的山峰。 山在隆起與侵蝕的平衡間成形。 若比較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峰 和平緩的阿帕拉契山丘, 顯而易見,山並非全是一個模樣。 因為「時間」也起作用的。 當陸塊初碰撞時, 地表隆起非常迅速, 形成既高又陡峭的山頂。 隨著時間流轉, 重力和水使得山形逐漸平緩。 最終,侵蝕超越隆起, 山頂平緩比隆起的速度更快。 「氣候」是塑造山形的第三種力量。 在零度以下的溫度, 部分降雪不會完全融化, 而是逐漸壓縮成冰。 這就形成了「雪線」, 各地的雪線高度不同, 因各地氣候而異。 南北極的雪線在海平面, 而赤道附近, 則需爬到 5000 公尺左右才夠冷, 水才能結冰。 聚集的冰塊, 因自身巨大重量而開始移動, 形成緩慢流動的冰涷河, 名為「冰河(冰川)」, 碾磨在其下的岩石。 山形越陡峭,冰流動越快, 且切割它底下的岩石越快。 冰河侵蝕地形的速度, 遠快於雨水和河流。 緊附著於山頂的冰河 能快速磨平山頂, 將山尖削下來, 如同巨大的雪圓鋸。 既然如此, 冰雪覆蓋的珠峰怎能這麼高呢? 第一,那劇變的板塊撞擊, 使得珠峰一開始就非常高大。 第二,它的位置靠近赤道, 所以雪線高,而冰河相對是小的, 削弱山形的力量有限。 在這樣的完美條件之下, 使得珠峰保持讓人印象深刻的高度。 但此景未必長在。 我們生活在多變的世界裡, 在此,大陸板塊、 地球的氣候 及地球的侵蝕力量, 也許有一天會共同協力 削減珠峰的高度。 至少目前,珠峰仍是徒步旅行者, 冒險家,夢想家們,全都嚮往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