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曾是南斯拉夫的國家(或區域) 瞭解種族與宗教的相異性與相同性可能會非常令人困惑。 不過,我想要嘗試透過這個影片提供一個切入點。 它所起的關鍵作用不只是對於瞭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 很顯然也是瞭解─在80年代後期與90年代早期共產主義沒落時顯得非常不堪的─ 南斯拉夫解體的關鍵。 也就是說,首先,去了解「南斯拉夫」這個字的來源 會是個不錯的點子。 字面上它代表南方的斯拉夫國家。 也就是說,Yugo代表「南」 而「slavia」則是指斯拉夫國家。 當人們談到斯拉夫語言時,他們不只是在說 這個區域所使用的語言,也包含了 東歐和如今的俄國所使用的許多語言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著上藍色的這個部份是 使用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的地區 它是這個地區斯拉夫語的大宗 而且,它有多種腔調,有人可能會說 那是克羅埃西亞語,或是蒙特內哥羅語,或是塞爾維亞語,或是任何它可能是的語言。 不過,多數的語言學家指出他們彼此非常接近 你可以大致上將他們視為同一種語言,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你可以看到它在今天所使用的地區 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那、塞爾維亞,以及蒙特內哥羅 這是這個地方的相同處,這件事將這個區域繫在一起 現在,在上方,斯洛維尼亞語也是斯拉夫語 它很接近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馬其頓也使用斯拉夫語 很接近保加利亞語,但它有些關連 而不是全然不同於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也就是說,這個區域有語言上的連接。 所以,真正分裂這個區域的是宗教和歷史, 也就是說,這個區域,如果你回顧百年以來, 它曾經歷過多個帝國的控制之下 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 談到奧匈帝國,你會聯想到一個 羅馬公教的帝國 而當提到鄂圖曼, 你會想起一個穆斯林帝國 而他們都擁有這片疆域的一部分長達百年 而最後的結果是宗教的混合攙雜, 並以種族認同維繫了當地人民 接下來我要談的便是 前南斯拉夫的宗教分裂 也就是說,就在粉紅色的這塊區域下,覆蓋的是 主要信奉羅馬公教的部份 我說主要的意思是它其實 是相互混雜的 也就是說,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主要是羅馬公教 而當你看向塞爾維亞,以及蒙特內哥羅,主要是東正教 在科索沃,你會看到強大的穆斯林主流,就在這裡 而科索沃在分裂之前就是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的一部分 雖然它們之間存在著非常大的宗教分歧 而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則是一個非常非常混雜的地方 大約有一半的人口在上個世紀移入這個地區 但它的主流宗教是伊斯蘭教 接下來,這就是令人困惑的地方 當人們提起波士尼亞人,他們通常是在說 波士尼亞穆斯林 不過,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那也有相當規模的 塞爾維亞族東正教徒居住,那也是我之所以 將這個地方塗上棕色的原因,他們的人口將近三分之一 另外這裡也有相當多的羅馬公教人口 而我們稱之為波士尼亞克羅埃西亞族 所以,這些都要弄清楚──其實這常常讓人搞混 就算你聽過這段歷史,或是聽過相關新聞 我還記得在90年代,聽到這些新聞常讓我一頭霧水 當有人提起波士尼亞穆斯林,或是波士尼亞人時, 他們通常偏向指的是一個住在波士尼亞的穆斯林 假如他們說的是一個波士尼亞克族,這指的是 一個有克羅埃西亞血統,住在波士尼亞,而且通常信仰羅馬公教的人。 而當你遇上一個波士尼亞塞族,那他就是一個 在血緣上認同自己是塞爾維亞人,或是塞人, 居住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那, 但傾向於信仰東正教的人。 也就是說,你可以想像,這些人在語言上 甚至是種族上擁有強大的關聯,卻在某些時候 因為宗教信仰、或是方言差異,他們之間就變得 迥然不同,尤其是當事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的時候 好比說共產主義的垮台 所以說,我希望這會奠定我們對於當地同質性以及 差異性的認知基礎 而這個基礎會幫助我們了解「誰將我們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還有「是什麼觸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某些難堪的部份甚至到90年代都還能看見脈絡 總結而論,簡單來說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這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某種程度上是為了某些需求而使他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這個向來被奧匈帝國和鄂圖曼帝國分裂的語言暨種族群集 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鄂圖曼帝國的衰落 而開始有更多的能量尋求一個統一國家的組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南斯拉夫的統一來說 是必要的催化劑 同時,從其他角度來看,它在共產主義沒落以前一直維持統一 雖然在冷戰時期它是個社會主義國家、 共產國家,但它實際上卻總是和蘇聯 維持著陌生又遙遠的關係 然而,在共產主義──它在某種程度上使南斯拉夫團結──沒落之後 這些宗教與種族差異─尤其是宗教差異─ 從而使它分崩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