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將一台相機放在固定位置 朝天空拍照 每天在同一時間拍攝一整年 然後將每張照片疊在一起 太陽在這組合照片中會是什麼樣子? 一個固定的點? 一個圓形的路徑? 都不是 奇怪的是,太陽會形成這樣的 8 字形圖樣 稱為太陽的「日行跡」 但是為何如此呢? 地球的轉動產生出一些軌道 首先,地球每 24 小時 沿著 “自轉軸” 旋轉一周 產生日出及日落的現象 同時,地球循一個更緩慢的軌道 環繞太陽,大約 365 天繞一周 但是這裡有個驚奇的變化 相對於它的軌道平面(黃道面) 地球並非以北極朝上的方式旋轉 事實上,自轉軸有 23.4 度 固定傾斜的角度 稱為「axial tilt/轉軸傾角」或 「Obilquity/傾角」 傾斜 23 度似乎沒什麼 但這是我們感受到四季最主要的原因 當地球公轉時,一整年之中 轉軸傾角都朝著相同的方向 每年會有很長一段時間 北半球一直傾斜朝向太陽 而南半球就傾離太陽 反之亦然 我們因此感受到夏天及冬天 時值夏天的那個半球 太陽在空中會看起來較高 白天較長,也較溫暖 一年一次,太陽的赤緯 也就是赤道面 與太陽在正頭頂上時的 地表位置之間的夾角 達到最大值 這一天就是夏至, 一年當中白天最長的一天 這一天的太陽在天空的最高點 所以地球的轉軸傾角 部分解釋為什麼太陽 會在天空改變位置 而「日行跡的長度」 代表太陽赤緯在一整年中 上下掁幅為 46.8 度 但是為什麼是 8 字形而不是直線呢? 這是由於地球公轉的另一項特性 軌道離心率 地球環繞太陽的軌道是橢圓形 與太陽的距離隨著位置而改變 在地心引力相對改變之下 造成地球在一月時移動最快 那時地球是在最接近太陽的點 就是近日點 而在七月移動最慢 那時地球是在最遠離太陽的點 就是遠日點 地球的離心率意謂著中午 也就是當太陽在天空最高的時候 每一天不一定會在相同的位置 所以日晷可能會多到 比一般鐘錶時間 早 16 分或晚 14 分 事實上,鐘錶時間以及日晷時間 一年中只有四次是相同的 「日行跡的寬度」 代表這種偏差的程度(均時差) 那麼多年前,人是如何知道正確時間的? 在人類歷史大多數時期 依照太陽的位置已經夠準確了 但是近代 日晷與機械鐘錶之間的不同 變得極為重要 「均時差」的概念是由托勒密提出 後來依據約翰.克普勒的研究做了改進 在「視太陽時」 與我們 現在所用的「平均太陽時」做轉換 以前地球儀甚至印著日行跡 讓人們得以區別 一年當中某日的鐘錶時間 與太陽時間的不同 日行跡的樣子依據你所在的位置而不同 根據你所在的緯度會以某個角度傾斜 或在南半球時呈現上下顛倒 而如果你在其他的星球 你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發現 根據星球的軌道離心率和轉軸傾角 它的日行跡可能會看起來像是淚珠 橢圓形 或甚至一條直線 翻譯:Pao Yu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