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眼中,夜晚的世界是无序杂乱的灰色 而对于夜间动物而言 它们眼中的世界更为精彩: 充满各类细节、形状、颜色 蛾子与人类的眼睛到底有何不同? 蛾子与其他的夜间动物能夜间视物 因为它们的眼睛可以自动调节适应 缺少光线的情况 所有动物的眼睛,无论是不是夜间动物 都是依靠视网膜上的光感器来捕捉 光线粒子 也就是光子 然后,光感器向大脑和视网膜内 其他细胞报告光子的信息 大脑通过筛选信息来建立 眼睛所看到的周围环境的图像 光线越强,越多光子进入眼睛 阳光明媚的天气 你的眼睛接收的光子比多云阴暗的夜晚 多一亿倍 在黑暗中光子并不会减少数量 但它们进入眼球的方式更不稳定 这意味着光感器收集的信息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图片的质量也会下降 黑暗中想要捕捉到随机分散 又稀少的光子 对于日间动物的双眼 是个困难的任务 但对于夜间动物它们只需要适应一下 它们需要调整尺寸 以眼镜猴为例,它们的眼球和大脑 一般大小 是哺乳动物中眼球大脑相对值最大的 如果人类拥有同等的相对值, 我们的眼睛会像葡萄柚一样大 眼镜猴的大眼球不是为了显得可爱 而是为了捕捉到尽可能多的光 眼睛越大,瞳孔越大 晶状体越大 越多的光能够聚集在光感器上 眼镜猴用巨大的双眼扫描夜间景象 而猫用细小闪光的双眼也能做到 它们使用脉络膜层来获得图像 这个结构在光感器后方 这种结构是由多层镜状细胞组成 细胞中含结晶体,其作用是反射接收的光线 传递给光感器 并将光送出眼睛 这造成了一种诡异的光流 光感器因此有机会再次侦测光子 实际上,这种结构是车辆远光灯的灵感 来源 而另一种动物,蟾蜍习惯了慢慢来 它们的眼睛能构成一幅图像 即使每个光感器每秒只能捕捉一个光子 秘诀在于它们的光感器比人类的 慢了不止25倍 这意味着蟾蜍能接收光子长达4秒 因此它们在视觉间隔中收集的信息 比我们更多 这个系统的缺点就是减缓了 蟾蜍的反应速度 因为它们每四秒才能收到 一次信息更新 幸运的是,它们习惯捕食行动缓慢的猎物 夜晚充斥着昆虫的鸣叫声 比如说鹰蛾 即使夜晚没有任何光源,它们也能看见 花朵的颜色 它们达成这点的方式令人惊奇 去除视觉接收系统中所有的细节 相邻光感器的信息在大脑处理时 放在了一起 因此每个群组的光子捕捉 比单一光感器的数量多 然而,以群组为单位的光感器 失去了图像的种种细节 因为完整的细节呈现需要精密网格 状的光感器 每个光感器在每个点都要捕捉到光子 这种方法牺牲了细节,平衡光子数量 蛾子仍然能找到花朵 无论双眼速度是快是慢,是大是小 是亮是暗,是粗是细 它们都是生物适应性的组合 给予了夜间动物独一无二的视力 想象我们通过它们双眼看世界的景象 太阳落下之后夜世界的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