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有人誣陷了約瑟夫·K, 他知道他自己沒有做錯任何事, 但在某一天的早上,他被捕了。」 於是《審判》開始了, 這是作家法蘭茲·卡夫卡的 著名小說之一。 K 這位主角,莫明奇妙地被捕, 並經歷了一段茫然無措的過程, 沒有逮捕他的任何原因, 也沒有向他解釋司法程序, 就這樣逮捕他了。 這種情節一般被認為是 典型的「卡夫卡」作品, 學者還為此發明了一個新詞。 「卡夫卡式」,這個詞 已被歸納為一種日常用語, 用來形容無謂的、複雜的 和不順遂的歷程, 就像被迫於應付繁沉的官僚體系。 但站在大排長龍的隊舞中, 填寫著摸不著頭緒的文件 是否真正詮釋了「卡夫卡式」的 豐富想像力呢? 這個詞除了日常的使用外, 卡夫卡式究竟還有什麼含義呢? 法蘭茲·卡夫卡的故事 確實討論了許多 有關當代官僚主義的單調和荒謬, 部分靈感是來自他當時 在 20 世紀初的布拉格 擔任保險員的時候。 故事裡許多角色, 是在描述辦公室裡的同事, 他們被迫得克服一大堆障礙 來完成他們的目標。 然而在這一切的苦難之後, 結局卻經常令人迷惘而不合邏輯, 使得在獲得成功的當下, 變得毫無意義。 舉例來說,在短篇小說 「海神波塞冬」中, 古老的希臘神是一位行政官 有應接不暇的文書工作, 祂從未有閒暇時間 來巡視祂的海底王國。 笑點在於,哪怕是神明也無法應付 現代職場所要求的文書工作量。 原因很簡單, 祂不願意將任何一項工作 委派給他人, 因為祂認為沒有人 配得上這樣的任務。 祂就是祂自我意識的俘虜。 這簡單的故事包含了所有 卡夫卡式情節的元素, 它不僅反映了官僚體制的荒謬, 更諷刺了故事角色在面對 惡行循環時的反應。 這就是典型的卡夫卡作品。 他悲歡離合的故事架構 為現代的工業世代增添了神祕感, 他用夢幻般的邏輯手法,來詮釋 權力機構和個體之間的衝突關係。 舉例來說, 卡夫卡最著名的小說「變形記」 當格里高爾·薩姆莎有天早晨起床時, 發現自已變成了一隻巨大的昆蟲, 他最關心的竟然是如何準時上班。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專制的工作環境不僅 啟發了卡夫卡的靈感, 許多角色內心的掙扎橋段 也來自於它。 短篇小說《饑餓藝術家》中, 述說了一位馬戲團裡 長時間禁食的表演者故事, 他很不高興馬戲團團長 限制他的表演只能進行四十天, 他認為這是在妨礙他 偉大藝術的實現。 但當他的表演不再受到歡迎, 他乾脆就把自已餓死, 在他臨終前,故事急轉直下, 他懊悔地承認,他的藝術表演 一直以來都是一場騙局。 他不是靠意志力禁食, 其實只是因為沒有找到 他喜愛的食物而已。 即便在「審判」這本書裡, 似乎直接說明了官僚體系的腐敗, 模糊的法律和令人費解的程序, 也指出了險惡的事情在發生: 法律系統的可怕動機勢不可擋, 即便是極具權力的官員。 這套權力系統並不主持正義。 它唯一的功能就是 保護它自己不致崩潰。 這就像政治理論家漢娜·鄂蘭 在卡夫卡過世多年後的著作中寫道, 法律是「沒有暴君的暴政」。 然而,卡夫卡故事裡的蒼涼, 卻伴隨著深深的幽默, 深根在故事情節裡的荒謬邏輯中。 另外,閱讀他的小說,可以幫助我們 輕易地辨認出當今世界的卡夫卡式現象。 我們依靠日趨複雜的行政系統 來管理我們的社會, 它們已經佔據了 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 我們發現我們的言論, 根據著我們不知道的規則, 被我們不認識的人所批判著。 另一方面,透過調整我們的注意力 來觀察那些荒謬, 卡夫卡也反映了我們自身的缺點, 因此,他提醒我們, 這個世界其實也是我們自己 所創造出來的, 所以我們也有能力 可以把世界變得更好。